写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回顾和分享与书籍中情感共鸣相关的经历,有了读后感,我们对书籍中情感和情节的感悟和深入体验,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1
今天重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感觉和第一次读的时候感觉相似又有些地方不太一样,第一次读更加感动,现在读反而太过理性,怎么都读不出那种动容的感觉,第一次读更加倾向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膜拜的心理,第二次看更加倾向于捕捉一些第一次看的时候忽略的细节,也要把忘掉的情节找回,我发现其实这次的感觉和第一次读其实保持了一致,但是又有些新的见解。今天记录一下重读的感受。第一次读的是电子版本,字一个个从眼前溜走,只留下感觉,那种复杂的感觉并不是阅历多了一些就能有更加敏锐的感悟力,我现在反而觉得单纯的时候感悟力更强。这次读的是纸质书,字还是那些字,可能让我觉得精彩的地方还是那些地方,但我再也找不回当初读的那种动容的感觉了,可能后半部分还没有读完吧,有一句我记得很清楚:此生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钱钟书和杨绛还有女儿在这个世界上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好很好,钱钟书希望有一个女儿,像杨绛那样,这是他的原话,书里是这样写的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今天看的是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读起很心酸也很凄凉、压抑,更有一种虚实之间的痛苦,为钱钟书后遭受的打击心酸,还有钱媛的去世,第一次读的时候很恍惚,并不太明白其实这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以虚写实,她一直说自己在做梦,其实是实情,她受不了失去女儿的打击和痛苦。
第三部写的是她和钱钟书一起去英国读书,后去巴黎大学读书,并且生下女儿圆圆的经历,这的节奏明快,读起很幸福,他们在英国和法国过的比较自由快乐,钱钟书对妻子很好,每天早晨都会给她做早餐,杨绛也给他做饭,在国外做饭填饱肚子也是很有乐趣的一事。
第三部写了他们回国后,钱钟书一直在到处谋事,回国后就显得比较压抑和不顺利,一方面受战争的影响,一方面受钟书父亲的影响,他的工作一直不顺利,钟书太听父亲的话,在西南联大还没做够一年就去蓝田谋职了,杨绛劝他别去蓝田,应该等着回清华,但是受不住父亲给的压力,他还是去了蓝田。
杨绛和钱钟书一直是很多人心中完美的伴侣,其实他们之间更多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过的生活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年轻的时候也不会做饭,不会用炉子,在生活的磨砺中学会了做饭,而且做饭成了他们的一种乐趣,所以我想神仙眷侣的生活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我更加喜欢杨绛对钱钟书的照顾和在乎,他们之间更像是朋友,他们在牛津时,杨绛一直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为只有特别关心一个人才愿意为对方做饭(讲真写到这里我都觉得写不下去了)。
但是杨绛的角色又不是简单的做饭,她在关键时候还能帮钱钟书规划自己的道路,她不愿意让他离开清华的教职,但是钟书愿意去,她就不吭声了,因为他们约定尊重对方的决定,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做到这点更难。
我觉得那些羡慕他们两人生活的人可以读一下《我们仨》你会发现,生活在平凡处才动人,两个人相互尊重,相互体谅,能够容忍对方的笨拙更难。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2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20xx年度文学十大好书评选结果已揭晓:《我们仨》居首位。
看杨绛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天看完了全书,杨绛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3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仅仅十二个字,质朴的语言,平实的文字,正是老人对一家三口这些年相知相伴最真实的评价。
?我们仨》,只有165页,却让我感触颇深。我在清明节放假期间回家和返程的火车上读完的这本书。一路上,一边看风景,一边享受书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如同四月的微风拂面般柔和,如同细雨滋润心田,如同阳光暖人心扉,一切都是那么平凡。
我开始静听平凡。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简短的文字,仅仅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但依旧能够感受到两位老人的真情。梦里,她寻找忽然不见了的他,是那样的急切,如现实一般。而他安慰她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她说,“好像只要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平淡朴素的文字中透露着无言的感动。
我继续静听平凡。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一个梦境如真的“万里长梦”。踏上古驿道,梦就开始了。钟书被一辆大黑汽车接走了,从这里,老人开始了漫长又焦急的等待。幸好,她还有女儿阿圆。“阿圆一再对我说:‘娘,不要愁,有我呢。咱们明天就能见爸爸了。’”读到这里,我想,这就是亲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亲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确,我也听过一句“有我在呢”,那时,心里暖暖的,心在微笑。平凡的话语,平凡的人和事最能感动人心,确切的说是触动了我们经历过却不曾在意的人情事。走着走着,终于,他们在“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似的”古驿道上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只是几个动作,即使相互无言,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平淡的亲情最好的诠释吧。杨绛老人的梦在继续,慢慢地变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之间不停奔走,后来,阿圆也病重了,她很累,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看这部分时,泪早已湿润了双眼,心也在流泪,好像自己也在经历亲人的离别。阿圆“回自己家里去了”,载着钟书先生的小船变成了一叶小舟,“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这个“万里长梦”结束了,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个人了。
我依旧静听平凡。
第三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她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这部分里,我看到书中附带的几张照片,有夫妻俩年轻时在巴黎和伦敦留学时的合影;有夫妻俩争着看女儿自英国寄来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认真工作的画面;最让人能够感受到什么是相濡以沫的是最后两张照片,两位老人互相理发,“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简单的几张照片确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真实的写照。我静听着老人讲述“我们仨”的平凡生活,也喜欢上了老人说的“探险”。无论是散步,还是去度假,或是去图书馆,好像都是在“探险”。也正是有一个又一个的“探险”,他们搬入新居,开始自理伙食,开始平淡中充满着趣味的生活。阿圆的降临带给了一家人很大的乐趣,也是因为有了阿圆才有了“我们仨”的故事。
喜欢父女俩的对话。面对两年不见好像已经不认识的爸爸时,她猜疑的监视着,晚饭后,阿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这样绝妙的对话,妈妈怎能不记住女儿吐露的每一个音符句语?又怎能不说“阿圆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也能想到杨先生面对女儿的离去,内心是有多么的不舍。一年之后,钟书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这里,有谁不为之动容呢?
朴实的文字,讲述了“我们仨”最真实最平凡的生活,而现在留在先生心里的一定是那些年“我们仨”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有苦有甜有笑有泪,平凡的小家,因为有“我们仨”,幸福快乐。
我静静地听完了一个平凡的家的故事,现在,我要去认真体会我们一家五口的平凡的生活。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4
中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的名字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没有阅读过一本,包括《围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于是不断阅读,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杨绛先生,以及她写的《我们仨》。
这本书我是在微信阅读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纸质版,但这次微信阅读居然给了我一周的会员权利,让我可以随时在微信阅读),阅读过程中得知小帅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这本书,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妙: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于是你会发现,你身边有许多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如果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总结,应该是杨绛先生在书本末提到的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与钱钟书先生以及女儿阿圆的一生,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凝练的字句、平静的叙述、鲜明的人物,大多数时候都觉她仿佛一个旁人一般,却能步步引人入胜。从民国到新中国,人们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但在书中从不见过度的呻吟,看不到生离死别的过分的哀痛,看不见抱怨,这种豁达的情怀以及处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样去面对这般生活呢?
我无法在一夜之间表达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这段时间的不停阅读,性情逐渐得到了改变,刺头在逐渐拔去。放不下的,学着放下,拿得起的学着拿稳。
“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5
自多年前偶然读到杨绛先生的《洗澡》,对杨绛的文风甚是喜欢。这本《我们仨》是杨绛92岁高龄,回忆她与钱钟书、女儿圆圆一起走过的风雨路。一路坎坷,一路艰辛,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来思念着我们仨了。
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们老了,时常做梦,梦到失散。第二部分是以一个梦为主题,写到她在古栈道上与钟书、圆圆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路脚步或深或浅地走着,可是走着走着还是失散了。刚开始我并没有很深刻地理解这个梦,只当是先生隐喻自己与丈夫、女儿的失散。可读到第三部分的时候,简直潸然泪下。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看钱钟书和杨绛,这么两个乱世学人,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不事权贵,不理世事,袖手书斋,大隐隐于心,躲在人群背后,读书写字做学问。先生与丈夫一起风风雨雨地走过了63年,她对钱钟书的评价是极高的。例如“阿圆的手脚轮廓,都长的象钟书”“阿圆温厚,不与人争,象钟书”“阿圆好静,象钟书”“阿圆胆子大,象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象钟书”。杨绛先生是以钱钟书为骄傲的,她一再强调,钟书温柔敦厚,不事权贵,嗜书如命。
看了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有同感,也有异议。个人觉得这本书是本充满温情的书,书中到处都是平淡的温馨,钱钟书的口剑腹蜜,圆圆的聪颖孝顺,杨绛的随意自由。都让我觉得一个幸福家庭也不过如此罢了。其实看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夫妇两人的嗜书如命的状态,不论在何种环境下,他们都坚持看书,书便是生活的绝不大部分。任何时候只要有书,生活就有乐趣。或许这才是文人,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就如杨绛所说,“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了”。这辈子谁也无法陪谁到最后,总有一个人要先走,先走的那个人是幸福的,他不用忍受寂寞,不用忍受思念。后走的那个人注定要学会坚强,学会一个人面对孤独的晚年。夫妇之间,相濡以沫的日子,终究会过去,我并非悲观,只是觉得既然能彼此扶持,相互依靠,那么就一定要把可以相聚相助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起来,不论身处何种环境,心若静,风也奈何不了。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6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杨绛做了一个老人梦)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看着真的很揪心,眼泪哗啦啦的掉一地)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录杨绛一家人温暖的故事)
这本书的第二部最感人,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回忆自己的爱人钱钟书大病住院期间自己每天往返医院的生活。钱钟书住院不久,她们心爱的唯一女儿因骨癌被迫住院,杨绛先生每天只能做梦回到女儿身边,静静的看着女儿身边发生的一切,自己却无能为力。
我们不能理解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什么感觉,不知道杨绛先生是怎么忍住内心的痛苦才出版了这本书。
本书的第三部,从钱钟书公费去英国留学,杨绛先生作为家属也跟着去留学,不久之后,她们的爱女圆圆就出生了。我觉得那段留学英国的时间应该是他们一家子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本书从那时候说起。
他们一家三口总是以相互搀扶的形象作为整体出现,书中有一句话看着非常感人“我们一家人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要3个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温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们总是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把每天的散步当成“探险”,把去餐馆吃饭当成“看别人唱戏”,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每天的读书和工作没有断。
他们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经历过亡国、战争、解放、改革运动等等,她们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励,一切并未改变她们,也未改变她们,也并没有打倒她们,她们就这样简单的做着她们最爱的学问。她说:“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
我觉得杨绛和钱钟书夫妻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彼此理解,彼此欣赏,彼此赠诗。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7
世间所有感情中,唯亲情的爱最为热烈,最为持久,最为真挚。
真情流露的文字,总能打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感动着我们每个人。
好像没有什么能够比得过和家人在一起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更为强烈的感觉了吧,因为亲情,总是血浓于水的。虽然平淡,但是真实。百味人生,才叫日子。
当爱情在生活的蹉跎下,依然保鲜,融入平平淡淡的日子里,真真正正的变成亲情之后,依然相亲相爱,这样的爱才是真爱。杨先生与钱老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更是我们这辈人望尘莫及的,说成奢饰品也不也过。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最好的娘,唯杨老一人。最真的生活,最善的亲情,最美的仨人,唯“我们仨”一家。
仨个人的亲情,在杨先生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在仨个人的生活里,总是那么有滋有味。你们在,我就在。在一起,就是一切。
我想,这才是一家人最真挚最深沉的感情流露吧。只有家人才是最懂你,最爱你的人
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这才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吧。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