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话剧观后感7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每次观影后,我们都会写下自己的观后感,记录下那一刻的心情,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我们对影片的评判和分析能力,九九范本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钢的琴话剧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7篇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1

浅衣罗裳,朦胧烟雨。自远方,一步一步,模糊的轮廓逐渐变的清晰,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自悠扬的古巷中缓步而出,哀怨又彷徨。

蘩漪,蘩,多也;漪,水之纹也。你是雷雨中极具特色的主人公,你是封建社会中被欺压的女子真实的写照。你有着一双忧郁的眸子,自远方,像极了古巷中那位丁香的姑娘,不,你不是,你没有独自的人格,你没有她的自由,没有她的幸福爱情。

在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接轨的同时你迎来了思想上的洗礼。你明白,你不满足一辈子困在周公园中相夫教子,你渴望自由,渴望一份真正的爱情。在这时,周萍回来了,那个有着新时代思想洗礼却被封建余毒深深毒害的新世纪的人。你抛弃后母的身份,与周萍谈了场为世俗所不容的爱恋,你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你在乎的,是自己快不快乐,你的野性美是如此让人着迷。可最后怎么真的精神失常了呢,是因为欺骗,背叛,悔恨,还是其他。

女人,拉你出封建泥潭,牵你走出苦海的人,是你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知道,才明白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要的生活,你追求的幸福,这些,都必须靠你的双手。因为,你永远都不会松开自己的手,松开那份唯一的救赎。只有你自己。

我们都渴望着救世主的出现,他挥一挥手,就把我们从地狱带进了天堂。在我们悲伤,哀怨,彷徨时带自己走出困境,给自己对抗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可是,这样的人真的会出现么?即便有,又为什么会帮我们?天底下从没有这样的好事,所以,救世主,不过是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无法自拔却又想要救赎时的奢望罢了。他,不存在。

蘩漪,你不需要救世主,你需要的是自己的强大。如果你没有依靠周萍,凭你的聪慧又怎么会困在笼中。你或许和鹰一样,与鸡待久了,遗失了自己生命中那份如火的野性。女人要像鹰一样,翱翔于天际,向苍穹嘶鸣。想笑便笑,想哭便哭,不在意,不在乎。

女人的幸福是要靠自己争取的。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有太多风华正茂的女子,她们在花开时节出现,在花败时节涅灭,留给人们的只有叹息;再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不合理的环境下唱出一首悲歌,不切实际,给人们留下无限的“幸福”。

女人要自己强大起来,在思想上的进步,在行动上的果断。既然决定要走就一定要把这层层包裹的茧冲破,成为自由自在的蝴蝶,就算无法飞跃沧海,也要拼了命留下那真实的笑声与幸福。

浅衣罗裳,朦胧烟雨。自此地,一步一步,清晰的轮廓变得模糊,但那女子的脚步,却异常坚定,那双眸,也异常明亮。

愿你,能寻到幸福!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2

有幸观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特记下些许拙见。

一开场,整个舞台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压抑,混乱。茶馆的整齐有条的建筑没有了,支撑整个舞台的,是数根粗大的未经装饰的大木柱子,横七竖八是构建起来。老北京典型的窗户歪歪斜斜,门与窗的透视严重不对,整个舞台构架像是快要倒下来的样子。背景色是一个十分压抑不安全的灰黄色,很显现这个舞台十分明确地向观坐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多么的不合常理,贯穿整个戏的除了混乱,还是混乱。在艺术的角度上看,这是20世纪前期在欧美先后兴起的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

第一幕茶馆的时代背景是维新变法失败后,应是《茶馆》在整场戏中最旺盛的时期,而眼前的茶馆依然是破落残旧,凌乱不堪的摆设,着眼见不着如何兴旺,但只闻吆喝声,欢谈畅饮声如雷鸣贯耳,演员在掌握角色人物上表演得十分到位,一副繁荣安乐的景象,这应是导演与舞台设计师有意安排的。

可在我个人认知里,根据整个剧的主旋律,是不太认同这样的舞美设计的。顾此失彼,是我对这场设计的最大感受。设计者的意图很明确,象征性舞台背景,淡化背景并把焦点放在逐个演员的精彩细节里,若处理得好可以使整幕剧绽放异彩。可偏偏在第一幕与第二幕里,东歪西倒的简陋舞台布景与刚阳有力的时代演员那种依存关系中却是十分突兀,布景是舞台中沉默的表演者,《茶馆》剧情越演越衰落,人物性格的热情棱角也因随着时代的冲涮被渐渐磨平,人变老了,灯光变暗了,风气变得更混乱了,而舞台布景从一开始的凌乱到最后也是凌乱,贯穿整体似乎是没有什么变化,不能跟随剧情发展,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哑剧演员'。

这些,皆因是对剧本整体的时代规则把握力度不够准确,演员在其中表演已经是很难和上调子,观众的感觉更是像被盲目地牵扯到不相关的信息里进而不能投入气氛中。随着演员的时光穿越,舞台一开始就'歪倒架构'决定舞台只能作很微小的变化,此时演员的表演就像完全是脱离了舞台的个人表演。直至最后一幕,曲终人定局,人物一个个黯然离散,最初混乱的社会没有改变,而是被更混乱的制度覆盖管制着,此刻歪斜的舞台与此刻的人物才突然有点豁然开朗,找到路子的感觉。一开始就十分压抑的舞台气氛,到最后也是十分压抑甚至更加压抑,其中没有什么变化,倘若音乐旋律上也没作一些亮点为剧中提亮的话,观众的感觉除了审美疲劳的累,剩下的就是沉重了。舞台设计的构思很优秀的,可是美中不足。

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是要与灯光紧密结合的,没有了灯光的塑造,表现主义就很难迸发出其隐潜的创造力与表现力。《茶馆》剧本的创作形式决定了茶馆不必过多的灯光运用,不似莎士比亚剧作里,大段的读白大段的个人表演和多演区表演模式,莎剧无论在象征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的舞台处理手法上都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而《茶馆》剧作最大意义是历史时代背景的刻画,所以《茶馆》在上述的舞台上才显突兀,火候不足。运用表现主义舞台构思老舍大师的《茶馆》,在分幕剧中,需用心琢磨。

全剧不长,却把维新变法失败后--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抗日战争胜利国党横行的社会面貌通过人物的种种对话与关系中很巧妙地表露出来,不得不敬佩老舍先生的伟大。全剧不温不火,人物安排上恰到好处,语言形象对人物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剧中出现了很多不党派不同社会立场的人,都最后都纷纷给了个结局,无论是悲,是喜,是庆幸,是失望,都还有下一代去延续上一代的角色,如此日转月异,茶馆退场了,时代与人物矛盾的纠结依然继续着。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3

零钲华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曾担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话剧《少年黄大年》通过创新艺术创作形式,强化人物真实情感历程,讲述了高中时期的黄大年与老师、同学们的深厚感情,以及父母对他地质梦的启迪。黄大年在高中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地质队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克服困难,坚持梦想,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了激昂的青春之歌。

我最喜欢是话剧中黄大年主动帮助同学的片段: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他们晚上一起偷偷到实验室做实验。最后被老师发现,并被校长批评,但老师认为这是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实验就是为了解答疑惑,所以老师也很佩服他们。作为一名学生,就应该要有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身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热心公益,热心实践,多做有意义的事。“少年强则中国强。”时代在改变,但永远不变的是我们热爱祖国的心。我们要向黄大年学习,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品质,学习他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共同创造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好成绩。

黄大年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影响我们。他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青少年从小树立梦想,并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他的刻苦精神像一颗种子,撒播在我们身边,在不久的将来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的奉献精神,指引着我们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4

近期一个响亮的名字再次响彻在我们内心,他朴素,辛勤刻苦,衣着简便,一生多余积蓄;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是无私的爱国者;他固执,执着科研,心无旁骛,一心只在实验室;他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一生的平凡铸中国科研的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谈起老一辈科学家,他说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是的,他义无反顾了,他就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深探专项装备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就是黄大年同志。

很多人评价他是纯粹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什么职务也不要,就想为祖国做些事,很多人评价他是另类的科学家,因为他对待科研只一句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不专则不能科研需要疯子,需要拼命唯痴迷者成大业――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用58年的人生证明了这些成功经验。这两天媒体的追忆中,他的一句话尤为令人动容: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squo;科研疯子squo;,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坚守岗位,追求梦想、不知疲倦,争分夺秒、唯恐落后,这是黄大年给人的印象。把科研当作squo;情人squo;每年出差130多天经常吃了速效救心丸搞工作……这就是黄大年的真实生活写照,黄大年成就了祖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多处弯道超车。7年间,黄大年和众多科学家一起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曾经,钱学森回国时,一位美国海军将领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海军陆战队5个师的兵力。7年前,黄大年归国时,有外国媒体评价,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但当我们惊叹那些科技英才的过人之处,羡慕他们成功的荣誉,感慨他们的神奇时,却可能忽视他们身上的执著精神,无穷毅力。

如今世界多极化发展,发展迅速,科技竞争乃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核心能力的竞争,一旦落后,可就是国家能力、军队实力的落后。这就要求科技人才必须有一股拼命劲,勇于争第一。正所谓,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则文必正,艺痴则技必良。钱学森钟情于导弹研究,终成为一代巨匠;宋文骢醉心于国防重器,终成为歼—10之父;黄大年痴迷于前沿攻关,终成为科技巨星。无数科技英才的事迹表明,钟情专一、埋头苦干的人,才有希望登上科技的峰巅。

中国要建设科技强国,不是一句口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离不开一大批像黄大年那样的科研疯子,离不开他们身上的拼命劲。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海外英才集体回国,他们认为,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凭着这样的家国情怀,很多人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为中国创造了两弹一星。今天,我们正走向民族复兴,而民族复兴的支撑在于科技振兴,在于众多科技人才凝心聚力科技兴国。在黄大年心中,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只有中国强大了,他们的内心才更为强大。正是拥有一颗祖国高于一切的初心,让黄大年这样的科学家隐忍克己、朴实包容,只讲奉献、不图回报,不求名利。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进则退。在科技兴国的战场上必须有一招鲜。这个一招鲜就是颠覆性技术,有它我们才有发言权。然而,在科学的竞跑中,任何取得的成绩都将马上成为过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就是这种不安全感、这种本领恐慌,让黄大年这样的科学家,兀兀穷年、玩命工作,为国家和军队发明了核心技术,创造了科技战场上的一招鲜,成为中国有利的武器。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这是美好的人生。很多科学家之所以成果丰厚,就在于以出世的态度做学问、搞研究,超然物外;以入世的态度爱国家、爱科学,殚精竭虑。黄大年就是这样的'人,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他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纸都写不满。反之,名利心盛,耐不住寂寞,只看重科研资金,不聚焦科研攻关,就很难有大的成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个黄大年一样的人燃烧自己、照亮未来,铸就起了民族脊梁,中国的脊梁,每名科技工作者都应以黄大年们为榜样,大力弘扬冷板凳精神,始终保持一股不回头,拼命劲,在科技兴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华美篇章,树立高大形象。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5

话剧《少年黄大年》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一】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为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黄大年同志的偶像是邓稼先。2009年,他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工作。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黄大年同志用一生定义了什么是高尚的灵魂,诠释了学者如何为人民、为国家、为天下苍生立命,做到了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为师,教书育人、敢为人先。黄大年同志说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在他看来,每个学生都是璞玉。他以为祖国培养人才为己任,始终把目标定在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上。他治学严谨,因材施教,努力为学生们开启与世界交流的窗户,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用行动阐释了什么是教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为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高校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黄大年同志功勋卓著,所取得的系列成果攻克了技术瓶颈,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是新时代践行科技报国的典范,以他的能力和贡献完全可以申报院士。但是身为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的他,自己并不是院士。同事劝他抓紧申报,他却说:时间有限,先把事情做好。他是众人眼中的拼命黄郎,无私忘我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为实现强国梦奉献全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境界。

话剧《少年黄大年》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二】

黄大年同志是一名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是一位至诚无私的爱国者,他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在祖国需要时回国,毅然决然、义无反顾。

他为推动祖国尖端领域的发展全心全意、殚精竭虑;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不计个人得失、倾注全部精力。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因病逝世。

黄大年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教育者,他教学的目标既不是授人以鱼,也不是授人以渔,而是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黄大年却常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在黄大年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在为学生设计研究方向时,他都要以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为重,而不仅仅从他个人的项目考虑。黄大年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抱负,不要只以做国内的佼佼者为目标,真正的对手在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他告诫学生多读国际专业文章,安排学生参加国际会议,鼓励学生出国开阔视野,做出得去,回得来的科学家。如今,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让文化与智慧长久地传承下去,值得每个人思考。这句话不仅反映出黄大年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更体现了他致力于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他用身体力行的引领、春风化雨的关爱、心系祖国的情怀,殚精竭虑地履行着为师之责。

黄大年教授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我们要充分汲取黄大年教授的精神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黄大年教授的崇高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6

帷幕缓缓拉开,里面是一间明亮的教室,几位学正搞弄着自己的实验品——一台收音机。教室里的摆设,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刚刚诞生、朝气蓬勃的20世纪70年代的新中国。

这部话剧描述着一位有着杰出贡献的物理、地质学家的青年时代,他就是那位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黄大年教授。他在英国学习了各种技术,成为了该领域的顶尖专家。回国七年,他将自己毕生所学的知识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并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他研发了各种设备,填补了中国技术上的空白。

在他的学生时代,谁都不可能预测到他光辉的未来,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勤奋好学。在这部话剧中,我深刻感受到他对学习的热情,更感动的是他对梦想的坚持与不断奋斗。即使工作再难,他也从文放弃过,怀着一腔热血攻坚难题。

就是因为有了各种各样困难的磨练,他才能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人。

如果说,英雄的剧本与平凡人的剧本有些不同,我想那不仅是因为英雄的生活多么精彩、丰富,更重要的`是他们实现了我们实现不了的梦想。这个世界是一个大舞台,在许多戏码之中,你可以任意挑选一个,你会选哪个呢?

我会对自己说,我肯定会选那一个不平凡的、甘于付出的那一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奋斗吧,新时代少年!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篇7

仰望星空,亦需脚踏实地

黄家席

人间灿烂繁华,唯有理想,能让我们在眼花缭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星空。人们需要理想,就犹如水手需要星星指引航行。少年黄大年正是心中有理想,才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话剧中,我看到黄大年的父亲也是一名地质员,或许正因为这样,少年黄大年就立志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地质员,为国家奉献。可黄大年的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走地质员的老道路。因为她知道这条路是多么地艰难、多么地辛苦,甚至会牺牲,但母亲的阻拦并没有让黄大年放弃当地质员的决心。在父亲的鼓励下,黄大年更加勤奋地学习,夜以继日地探索知识。当我看到他在工作中依旧保持看书的习惯时,他那对知识渴求的眼神让我敬佩不已。不管外出的工作环境多么艰苦,他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他对学习的热情,对理想的坚持与奋斗,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应该学习的美好品质。

好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少年黄大年。反观我自己,真是自愧不如。我总是一时兴起,而后又不了了之。我渴望当一名律师,做社会的法治之光。但因为一次考试失败,我便打了退堂鼓。理想是换了又换,我也很少为了某一个理想而认真付出过什么。当我看了话剧《少年黄大年》,了解黄大年的故事后,我渐渐明白: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追求理想就得像黄大年一样,从始至终,不能一事无成就抱怨自己选择的路太多荆棘。理想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仰望星空,亦需脚踏实地。如果黄大年对理想没有坚持,没有行动,那星空仰望得再遥远,也终归不属于他;如果苏炳添只是空喊着我要当飞人而不付诸行动去改变自己,那他永远也不会站到奥运会赛场上为中国、为亚洲争光;如果港珠澳大桥只是存在于图纸上的计划,而没有设计师攻克实际难关,没有建筑工人辛勤劳作,那图纸也只能是被人嘲笑的空中楼阁。

理想人人都有,但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像黄大年那般一腔热血的追求、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执着。黄大年,他不是神,他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但是,再平凡的人,只要他甘于付出、努力追求,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以黄大年为榜样,树立自己的理想,为此努力奋斗,谱写人生最美篇章。

仰望星空,亦需脚踏实地,加油吧!少年!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回顾黄大年58岁的生命历程,对祖国的爱始终是他最深沉的情结。大学毕业,他以“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书写爱国报国之志;在海外的18年里,他密切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情感上“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回国后的7年,他更是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成为众人眼中的“拼命黄郎”,拼搏至生命最后一息。“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人生的写照,更是他不变的初心。

这是一颗为祖国跳动的赤子之心。习领导人指出,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在黄大年身上,人们可以深刻感知一个知识分子浓厚的家国情怀。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深知自己的根之所在――“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在他心里,祖国需要就是最高追求,“为国担当”就是人生信条。黄大年以身许国、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情,为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是一颗为中国梦澎湃的奋斗之心。从“海漂”到“海归”,不只是黄大年个体命运的转折,也是实现中国梦伟大时代进程的一个折射。“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黄大年自觉把人生理想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他洞察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发展大势,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勇于攀登创新高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倾尽全部心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只要大家努力和坚持,一定能实现强国梦”。黄大年短暂而精彩的一生启示我们,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奋斗的价值才能得到升华,人生才能具有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非凡意义。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黄大年最喜爱的歌。这首歌,唱出了海外赤子的心声,也诉说着中华儿女的衷肠。历史不会忘记,从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到今天像黄大年这样的留学归国人员,或冲破层层阻力回到祖国怀抱,或摆脱利益羁绊甘愿为国奉献,他们延续着爱我中华的精神血脉,为了振兴中华而矢志奋斗。今天,当中华民族从未如此接近实现复兴的梦想,当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归潮方兴未艾,祖国更加呼唤千万个黄大年式的优秀人才,人民更加呼唤为梦想顽强拼搏的时代弄潮儿。

“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个黄大年一般的民族脊梁燃烧自己、照亮未来。他们的英名永在,他们的事业长存,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辉煌篇章。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励志短片观后感7篇

电影八佰观后感参考7篇

红色云展厅观后感7篇

新疆印记观后感7篇

原上草观后感精选7篇

去陵园观后感7篇

2023年交通安全观后感7篇

电影火柴人观后感7篇

观看榜样四观后感7篇

天堂的观后感精选7篇

钢的琴话剧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