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荷花教案8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模拟实验的教案,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科学原理,增强动手能力,我们在撰写教案时,通常会考虑到课堂管理的策略,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九九范本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折荷花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折荷花教案8篇

折荷花教案篇1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一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白洋淀派” ( 即“荷花淀派” )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揣摩的方法让学生欣赏本文,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艺术特色:成功的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从而理解小说的思想意义,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 二 ) 教学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首先,指导学生用10 — 15分钟,快速阅读全文,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谁 ? 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 要求随手将精彩的地方划出来。

接着,提问检查速读效果。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作品的主要人物是水生嫂而不是水生 ? 水生嫂从什么样的起点出发,往哪个方面成长 ?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熟悉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进而初步认识水生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接着,简介孙犁小说散文化、诗化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 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 通过朗读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精妙,从而加深对水生嫂这一形象及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 三 ) 因教学时间限制,可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及“探夫”前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指点迷津】

本文教学难点是对小说总体艺术风格的把握。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 ? 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

?荷花淀》是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描述敌我双方的殊死战斗,情节曲折复杂,文中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哀鸿遍野。如《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地道战》、《地雷战》等。孙犁则另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他不写敌后抗日游击队怎样和日本鬼子打仗 ( 文中虽涉及打仗,但不是主要的 ) ,而是写抗日根据地的一群年轻妇女如何在战争环境里锻炼成长,他不以游击队长水生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作主要人物,通过描写、塑造她们的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不刻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精心选择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及事情,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硝烟烈火,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清风、明月、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从而形成了一种散文式的格调,具有诗歌般的意境,既清新脱俗,又含蓄隽永。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 一 ) 对话描写:

1 . 说说“夫妻话别”一节中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

思维提示: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

答案要点:

a .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 ” —— 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b . “你总是很积极的。” —— 这是水生嫂得知丈夫晚归的原因和已参军的情况后说的话,话中既带有责怪又有赞扬,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去打鬼子,她感到自豪。

c .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 ” —— 水生嫂毕竟是个女人,丈夫是要去参军打仗,这一去说不定就是生离死别,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摆在她面前的担子是多么沉重啊。

d .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 —— 深明大义,她爱自己的丈夫,更尊重和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她所要得到的安慰只是丈夫能明白家里的难处。言为心声。这一段对话描写,细腻而又真切地写出了水生嫂复杂的内心活动。读了这一段,水生嫂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形象就在我们面前站起来了。

e . “爹呢 ? 小华呢 ? ” —— 故意岔开话题,怕立即把参军的事告诉妻子,妻子一时接受不了。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识大体、明大义的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这样一个革命战士形象。

2 . 下面几句话分别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

a .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 .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 .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d .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 —— 有什么看头啊 ! ”

思维提示:结合语境,揣测弦外之音。

答案分析:第一个妇女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说得委婉含蓄。“听说”二字告诉别人不是她自己存心主动打听的;声明“不拖尾巴”是怕别人讲她拖尾巴;不说自己想见见丈夫,而找了“忘下了一件衣裳”的借口。可见这个妇女的性格特征是文静而内向,说起话来不露痕迹。第二个妇女则不一样:“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毫无掩饰,不绕弯子。她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要去和丈夫说句“要紧的”话。显然,这个妇女的性格是心直口快,爽朗直率,感情较为外露。水生嫂讲:“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提出了大家没想到的问题,提醒大家去的路上不安全。这说明水生嫂性格稳重、谨慎,考虑事情比别人全面。但究竟去不去呢 ? 她却没讲出来,感情是含而不露。读者能想得到,水生嫂也是希望看到丈夫的,之所以不讲,是担心大家的安全。“哪里就碰得那么巧 ? 我们快去快回来。”从语气上就可以看出来,这话自然是第二个妇女说的。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所以不免有点冒失,看来缺乏冷静也是她的性格特征之一。最有情趣的是第四个妇女的话:“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 —— 有什么看头啊 ! ”羞羞答答,忸忸怩怩。明明自己想去,却说本来不想去,而是婆婆叫她去的:

“有什么看头啊”一句,则更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她那种忸怩含羞的神情。她爱面子说没什么看头,可她无意中说出来一个“再”字却告诉别人,她已去看过丈夫了。现在是又一次想去了。品味一下她的话,完全可以断定她是腼腆的新婚媳妇。我们说作者不愧为写人物的高手,短短一席对话,就写出了几个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写得那么逼真,传神,真所谓闻其声如见其人。

( 二 ) 细节描写: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答案分析:丈夫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这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明天”就走,又出乎意料之外。这消息无疑使她震动 —— 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 —— 一时间,多少复杂的情感涌向心头:几年的夫妻恩爱、可能的不测风云、可恨的鬼子、可爱的家乡……激烈的情绪冲撞,使她几乎难以自持,但她终于能够自持 ——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受到的震动,那是软弱的表现;她不能“拖尾巴”,她必须坚强。这就是这一细节描写的意义。

( 三 ) 景物描写:

文章开头部分二、三段的景物描述有什么特色 ? 这样写有哪此好处 ? 请谈出你多方面的见解。

思维提示:

( 1 ) 进行发散思维,可以从创造意境、渲染气氛、增强赞颂的艺术效果、为以下情节作铺垫等方面思考。 ( 2 ) 注意在艺术效果方面纵深开掘,求得较深刻、较新颖的见解。

思维参考资料:

轻风、明月、凉爽的小院,这幅风景画的底色无疑是清丽柔和的。在这清丽柔和的背景上,我们又看到了一幅绝妙的鲜明生动的水粉人物画,画面上有一编席的女人;“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优美动人的比喻,很快把读者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境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水面,还有那乳白色明朗的月亮,轻盈,缥渺,和谐。这里,作者摈弃了一切艳丽的色泽,只用一种颜料 —— 白,来为读者描绘出一个水天一色的透明世界,并且借助于浪漫主义手法,以挚诚的感情,把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刻画成了飘然欲飞的仙子,给宁静的画面添上了神奇的一笔。至此,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渐入佳境,从清静的小院子里不觉走到了一个风雅雍容的女人身边。于是,我们自然要同她一起来感受“雾”的温润,“风”的凉爽和“荷叶荷花”的清香了,作品写雾“笼起”,风“吹过”荷叶荷花的翩翩摇曳,由静态写到了动态,由色写到了香,进而由物象美写到了人情美:勤劳的水生嫂在思念着心上的人……笔墨是那样的经济,而其中的意味,却又是那样的幽远。隽永和荡人心绪。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1 . 了解孙犁及“白洋淀派”的艺术风格

2 .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疏密有致安排材料以及采用纵剖面的写法

3 . 体会人物对话对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欣赏文章质朴、清新的语??

4 . 借鉴文章出色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学以致用

5 . 词语积累:惦记、藕断丝连、影壁、凫水

折荷花教案篇2

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2.揭示目标。课始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听录音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

三、细读第二段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出示投影,指名1个学生做。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在利用投影进行反馈矫正后,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四、学习第三段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集体评议。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出示“白荷花____,”要求补充完整,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从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

六、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七、测试

通过测试练习,当堂反馈、矫正,能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误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目标。

折荷花教案篇3

课前激趣

1、猜谜: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背诵古诗

?江南》等。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要求:音乐带给你怎样的的画面?

交流:请你用最简洁的话告诉我,音乐带给你怎样面?

2、过渡导入

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喜爱的对象,描写的诗词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就是因为她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课文,是我国学家、文学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1、26、荷花(看老师板书,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因为他们都属于花。)

2、齐读课题,指导朗读。(荷花这么美应该怎样读,再来一遍。)

3、初看荷花。

a、想看荷花吗?(播放荷花录象)

要求: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畔去看看,老师有个建议看的的时候同桌可以指指戳戳讨论以下,看你能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你所见到的荷花。

b、学生交流。

4、过渡进入第二小节。

相看两不厌,唯有白荷花,我觉得大家都是伟大的诗人,把荷花描写的那么迷人,想看看爷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世界吧。

二、教学第二小节。(出示内容)

1、带问题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要求;用心去感受感受,你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怎么样?

交流。

2、带着问题再读第二小节。

要求;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读,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交流:

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课件出示图片)

你能把你的感觉读好吗?(指导朗读)

b、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抓“冒”

(a)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在这里你用一个什么字?(肯定用冒字的精确)

(b)荷花从这么多的荷叶中冒出来想干什么呢?(鼓励)

c、有的……有的……有的……(每种姿态的荷花配图,指导朗读。)

3、齐读课文。

多美的白荷花啊,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赞美这迷人的荷花。

三、教学第三小节。

1、叶圣陶爷爷写了三种姿态的荷花,还有其他姿态的荷花吗?想看吗?(播放图片)

学生带着要求看图片。

要求:仔细观看图片,把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一朵深深地印在脑中,呆会讲给我们听。要是给你讲的荷花再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交流。(师辅导为荷花加上动作表示。)

2、导读9这么多的白荷花……那一朵也很美。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a、学生读第三小节。猜猜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

交流。(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4、齐读课文。

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让我们热爱的大自然的同学一起与这位伟大的画家对话吧。

四、教学第四小节。(出示内容)

1、播放录音带。

2、激读

想不想与录音带比一比。

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朗读。

a、谁来作第一荷花?第二多朵?第三朵?

b、还有更多的荷花吗?齐读课文。

4、内化感悟。

这次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去看,用心去听,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感觉到自己仿佛自己成了什么?

交流。

5、齐读课文。

荷花是那么的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迷人,荷花的魅力是呢么令人难忘,我们陶醉了……

五、小结

1、此时此刻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赞美荷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呢?(同桌交流)

2、交流。

六、小练笔。

让我们也来作回作家,模仿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也来写写自己的荷花。

1、荷花你真是千姿百态……

2、忽然,我仿佛自己成了一朵荷花……

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题目来写一写。

七、总结结束。

折荷花教案篇4

19世纪德国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万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我国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国内外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就《荷花》第一课时,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教学理念:

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今可采用谜语导入“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也可用回忆旧知法导入。即让学生回忆三册27课《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挈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检查:哪些字容易读错,该怎么读?

b.哪些字容易写错,怎么记?

c.“蓬”、“骨”的结构。

2.课文写了荷花的哪几方面?

幻灯题检查:作者写了荷花的__、__、____和自己的__。

(现今社会知识繁多,书籍如海。速读课文留下整体的感知,为今后浏览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打基础。)

(三)深读悟情,学法迁移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信息多向、立体的传输。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讨论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过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懂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

1.第一段课文。

a.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

b.这些词语的朗读语调该怎么处理?请你读读。

c.放手让学生评价,指名再读、学读、齐读。

d.做作业本第5题。

e.为什么选这一句?

(深读课文与初读课文相互照应,训练学生注意学习的前后联系,抓住主要内容概括大意,学练结合,巩固学习成果。避免学生像小猴子下山,“那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第二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清香诱人,它的形态也的确引人入胜,同学们请看挂图。教师以图激情,让鲜明的图画,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又一次高潮。

b.图文对照,自由默读。用~~标出这一段的总起句。用()标出荷花的各种形态。

c.学习写荷花的句子。

(a)学习写花骨朵的句子。

①读这句话,感觉怎样?

②通过哪些词表现的?

③请你读读这一句,评一评,再读,师读,生读。

④总结学法:整体感知——抓重点词——品读悟情。

(b)学法迁移,半扶半放学习写荷花“才展开”和“全展开”的句子。

d.学法迁移,放手学习写荷叶的句子。

e.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懂得花如此娇艳动人,离不开绿叶的衬托,正因为有荷叶的“挨挨挤挤”、“碧绿”、“大”、“圆”,才有千姿百态,生机蓬勃的荷花。作者写花前对荷叶的描述,埋着伏笔,这正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

f.师,男、女生,分读总起句,及写花、叶的句子。

g.指导背诵第二段课文。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不禁由衷地感叹,“真是景如画,画如景啊!”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教师对于句序略加指点,自然能熟读成诵。由读到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

3.第三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魁力。这一段课文的学习,老师要让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再在四人小组里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

此项自学安排,意在巩固学法。

b.着重讨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因为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陶醉了,觉得荷花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所以当它是一幅活的画。

c.以陶醉的语气感情朗读这一段。

d.用“白荷花____”概括这段大意。

e.用书上这段的开头句作总起,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学写荷花的姿势。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变式进行学写迁移。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语言,掌握段的写法,使教学融为一体,做到教练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感观的调配使用,达到教学最优化。)

4.总结课文。

今天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5.课外练习。

用总分法写一种花。

(四)、课堂设计的特色分析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教学中学路分明:从抚—领—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折荷花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荷花的各种特点,从而理解儿歌的含义。

2.启发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想象并用动作来表演。

3.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尝试续编故事。

4.能简单复述儿歌。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荷花(风荷丽日)

2.课件-照片:池塘里的鱼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花,幼儿说说荷花的主要特点和生长过程

课件:(动态)荷花

1、荷花长在什么地方的呀?荷花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让幼儿欣赏动态的美丽荷花)

2、想一想,荷花池里还会有什么呢?(小虾,小鱼)

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讲述

二、结合图片学习儿歌《荷花开》

出示图片:池塘里的鱼、虾

1、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

(小鱼、小虾)

教师:池塘里有小鱼,小虾还有风儿和荷花。

2、这几张图片上的内容可以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想听吗?

3、教师示范朗诵儿歌《荷花开》

演示荷花图片:

儿歌里说的红色的大伞是什么呢?(荷花)

三、启发幼儿通过动作辅助,理解儿歌内容。

1、暖暖的风儿吹过来,可以做什么动作呢?

小雨又能做什么动作呢?

小鱼、小虾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

2、教师带领幼儿边朗诵儿歌边动作表演。

3、幼儿集体朗诵。

四、幼儿跟随音乐,在儿歌表演中,自然结束。

附儿歌:

池塘里,

暖暖的风儿吹过来,

细细的小雨落下来,

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

红色的大伞,

一朵一朵打开来!

折荷花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质地的纸的不同吸水性

2、尝试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记录环境创设若干不同质地的纸做成的荷花

重点与难点

感知不同质地的纸的不同吸水性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荷花

1、你们见过荷花吗?它长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开花的?

2、欣赏荷花图片

3、荷花生活在哪里?

二、实验:荷花??

1、老师这里准备了好多纸做的荷花,看,它们还在睡觉呢。现在我们要叫醒它们,一起玩个荷花开的游戏,好不好?不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这两朵荷花在水里开放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将两朵用不同纸做的荷花同时放在透明的水盆里,让幼儿观察。

3、你们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不同纸做的荷花开放的顺序不同)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做一做,看看哪种花最先开,并且把这花开放的顺序用数字卡标记出来,好不好?

4、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套用不同纸制的荷花、一个盛有水的水盆和数字卡片。开始实验,让幼儿同时把荷花放进水里,进行观察,然后根据花开放的顺序依次在花朵上放上对应顺序的数字卡片。

三、交流

1、哪种荷花开得最早?哪种荷花最晚开放?开放数序是怎样的?

2、为什么有些荷花开得早些,有的开得晚?

3、小结:有的纸吸水性强,吸水速度快,花开得快,有的吸水性弱,吸水速度慢,所以花开得慢。

价值分析:

通过这环节,让幼儿对荷花的已有经验得到重现,知道荷花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

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感知不同质地的纸的不同吸水性是不同的,在这过程中,让孩子尝试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记录。为目标服务。

在交流中,让孩子知道不同的纸吸水速度的快慢。

折荷花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能正确认读“荷花、莲蓬、饱胀、仿佛、衣裳、舞蹈、蜻蜓、清香、碧绿、挨挨挤挤、翩翩起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教学准备:

课件、荷花录像。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块儿去公园游览,看到了一池的荷花,闻到了它的清香,荷花很美,人人都喜爱她,想把它的样子描绘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荷花的。

二、复习生字

[课件演示:本课词语“荷花……翩翩起舞]

1、指名读

2、齐读

三、读议结合,体会情感

a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个段落具体描写了这一池荷花?(第二自然段)板书:荷花

b这一段除了写荷花以外还写了什么?板书:荷叶[课件演示:荷花、荷叶图]

c品读第二自然段。荷花优质课教案设计

l、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划记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桌互相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理解并读好重点句。

我喜欢:

(1)“荷叶挨挨挤挤的……”[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我读懂了:荷叶的形状像一个个大大的盘子,圆圆的;我读懂了:荷叶的颜色像玉一样,碧绿碧绿的;我还知道了:荷叶的数量很多,从“挨挨挤挤”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挨挨挤挤——同学们,你们看,这一池挨挨挤挤的荷叶,就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呢!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指名二人读、齐读)

我喜欢: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课件演示:荷叶中冒出来的白荷花]

a.谈体会: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很好)b.换词理解“冒”:“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伸)c.那为什么作者不用刚才大家说的“长”字或“伸”字呢?(因为这里用“冒”字更形象更生动)d.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些什么呢?e.生想象、反馈。

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

我喜欢:

(3)“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段话写的是荷花的什么?(姿态)我们来看看[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a.看了刚才的画面,谁来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b.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荷花的美和可爱吗?)c.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板书:千姿百态

(4)是的,荷花千姿百态,每一朵都很漂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录像[课件演示:荷花录像]

d理解、感悟第三段。

过渡语:荷花池里的荷花美吗?(美)那作者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么?1、自由的读第三自然段。2、质疑探究:读了这句话、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作者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画家指的`又是谁呢?)

小结:正象你们说的那样,这一池荷花不仅很美,而且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板书:一幅活画而正是美妙的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创造了这样的杰作,才让作者产生了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同学们,让我们也走入画中,一块来回味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3、表演朗读二、三自然段。

e巧读四、五段。

l、说感受,听录音,体会情感。

站在这如画的荷花池边,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说)作者也有同感,他浮想联翩呢,一起来听一听[课件演示:一朵荷花,并伴有课文四五段的朗读录音。]

2、质疑探究: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3、合作解疑,讨论交流。

4、表演朗读(指名读、齐读)作者之所以会有这些想象、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都是因为荷花太美了,老师也想变成一朵荷花,你们想吗?[课件演示:一朵荷花图。如果你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

5、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过渡语:大家都说得很好,想象力也特别丰富,那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全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f比赛背诵课文,抒发情感。

四、品读诗句,回味情感

同学们背得真好,从古到今有不少的诗人写下了赞美荷花的诗句,现在就让我们各自拿出收集的小诗一起来读一读,回味荷花无穷的魅力。(指名2-3人读)读完[课件演示:荷花小诗。](齐读)

五、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荷花,荷花在夏季开放,出淤泥而不染,它的清新,它的淡雅相信大家久久都不能忘记。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回家以后完成小练笔[课件演示: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也请你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

折荷花教案篇8

一、目标:

1、启发幼儿创编游戏歌谣尝试新的'游戏。

2、继续引导幼儿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追逐跑。

二、材料准备:

1、几种花的头饰。

2、认识了解迎春花、桃花等花儿。

三、流程:

(一)游戏:荷花荷花几时开。

1、请一幼儿扮荷花,集体游戏,提醒幼儿避免互相碰撞。

2、再次游戏。

规则:

(1)须等儿歌念完才能逃。

(2)不跑到远离老师的地方。

(二)创编游戏歌谣。

1、师:除了荷花,你们还认识哪些花?(幼儿自由讲述花名)。

2、启发幼儿创编歌谣。

(1)师:有两位花宝宝想和我们做游戏,看,这是什么花?几月开?

(2)师:刚才我们怎么问荷花的,我们试试问桃花好吗?

桃花桃花几时开? 一月开。

一月不开几时开? 二月开。

二月不开几时开? 三月桃花朵朵开。

(1)引导幼儿说出花开的月份。

(2)提醒幼儿有节奏地念儿歌。

(三)游戏。

1、教师扮桃花,师生游戏。

2、幼儿自由选择花儿并游戏。

师:这是什么花?几月开?(提醒幼儿记住花开月份)。

折荷花教案8篇相关文章:

折飞机小学生作文7篇

夏日的荷花作文参考7篇

夏日荷花作文300字6篇

夏日的荷花作文模板6篇

大班教案认识时钟教案8篇

小班安全教案安全教案8篇

美术的教案中班教案通用8篇

小班教案语言教案参考8篇

教案语言类教案8篇

感恩节教案中班教案8篇

折荷花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7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