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调整教案,使之更符合实际教学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九九范本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课文《荷花》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课文《荷花》教案篇1
设计理念:
课文如画,课堂如诗。依靠录像、音乐等媒体营造出课文的意境,让孩子倘佯其中。读悟结合,边读边悟,熟读成诵,培养语感,促其积累。让阅读过程个性凸显,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听中想象,化语为画,读中想像,移情体验,抓住契机,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孩子获得审美体验,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积极对话。
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直观激趣,进入课文情境。
导语: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齐读课题――《荷花》。想不想亲眼看看荷花?看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你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身边的伙伴讨论交流,看完后,请你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那朵荷花。
1、播荷花录像。
2、描述自己最喜欢的那朵荷花。
二、读悟结合,突破重点,学习第2小节。
是啊,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简直就是一大幅画,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这幅画是什么样的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读第2小节,划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结合指导朗读。
a、板画理解“挨挨挤挤”。
b、换词,体会“冒”(播白荷花图片,想像: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干什么呢?)
c、表演品味荷花的三种姿态。
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几种姿态的荷花?连起来读一读(师板画)。
3、指名读书,其余同学合上书,用心倾听,边听边想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4、根据板画背诵第2自然段。
三、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范背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
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
3、语言训练:
蜻蜓蜻蜓,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
小鱼小鱼,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
还有,其它的小家伙都躲到哪儿去了,你不想跟荷花姐姐说些什么吗?
4、熟读成诵。
四、挖掘文旨、扩展廷伸,实践中求发展。
过渡: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哩。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
1、说说画家是谁?
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你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
3、交流。
设计反思:
?荷花》一文语言清新,颇有美感,值得品味与积累。因此,设计时,我以“画”为线索贯穿整课,扣住课文的第二与第四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直到熟读成诵。
在设计品读二、四自然段时,又根据两段课文的文字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在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在交流反馈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艺术地学生品词品字,并结合进行朗读指导。做到以读促悟,以悟助读,读悟结合,将读定位于“精读与品读”,从而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依文而作的板画则成为指导学生背诵该段的线索。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先以范读诱情。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融表演于朗读之中。积极创设情境,抓住文中的空白之处,展开想像,进行语言训练,在童话世界里孩子的童心得以彰显。在形式多变的朗读中,学生乐此不疲,背诵也水道渠成。
三、五小节,则成为整个课时的过渡语,在课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铭刻于心,整个设计也显得自然流畅,浑然一体。资料提供者:
课文《荷花》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出“一大幅活的画”的景象;体会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形象展示,通过“自主自学,合作探究”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1.猜谜游戏:“美丽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白衬衫,绿裙水中漾。”
2.观看《荷花》录像片段,试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画面上美景,引出课文;通过画片简单介绍作者叶圣陶。
3.初读课文:如果有特别喜欢的部分可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理由。
二、自主自学合作探究
(一)自由选读课文有关章节,并说出选读的理由。(可让喜欢同一部分的学生齐读,然后评一评。)
(二)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选择学法:在教师提供的学法资源库中了解学习的几种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自学。
2.合作交流:组内交流段中最欣赏的语句,说明原因,把自己的体会向全班同学讲解。
3.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重点语句,通过教师分析句子结构和范读、领读、引读等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在.课件画面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叙述的前后顺序,体会文字的优美。
5.指导背诵:根据下列学习提示,背诵文章的这一部分。
先写荷花开了不少____;再写荷叶____;最后写三种荷花:刚开时____,全部绽开时____,未开时____。
6.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教师: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浓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到:师生齐读: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教师:是谁用她温柔的风,温柔的阳光雨露抚摸着大地,滋养着万物生灵,是谁造就了这活生生的美丽的画卷?作者惊叹:
师生齐读: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读过渡: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教师的语气、停顿、感情等处理,也可以指出教师的不足之处,说说如果你来朗读,将会怎样处理。
2.全班交流: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学生谈一谈喜欢的原因,按自己的理解读
课文《荷花》教案篇3
活动目标
让幼儿认识荷花,了解荷花的生长特点和用途。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丰富词汇:荷花、花梗、叶柄、莲蓬。
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准备:一幅荷花挂图、莲蓬和藕(实物)、刀子、印章画、纸。
活动过程
一、用谜语引出课题教师说谜语,让幼儿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生在绿船上"。(荷花,又叫莲花)二、了解荷花名称及生长特点出示荷花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荷花各部分的名称和生长特点。
1、出示荷花图片,教师提问:你们在什么季节见过荷花?在哪儿见到过?观察荷花、花梗、荷叶、叶柄,并提问:它们叫什么?长得什么样?
2、出示实物莲蓬,并提问:这是什么?它的里面有什么?(剥开莲蓬,让幼儿观察)教师小结。
3、出示实物藕,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荷花的什么?长得什么样?里面有什么?(切开藕,让幼儿观察)教师小结。
三、介绍荷花的用途提问:你们知道荷花有什么用吗?
教师小结。
四、游戏活动:夏天到了!
让孩子们边听音乐边表演夏天里的荷花盛开的动作。相互表演!
课文《荷花》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挂图、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美丽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白衣衫,绿裙水上漾。”打一植物(荷花)
2、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着荷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出示挂图:看,说着说着,荷塘就到了(出示挂图)。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3、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荷花 挨挨挤挤 莲蓬 饱胀 仿拂
舞蹈 翩翩起舞 晴蜒 衣裳 随风飘动
4、师:看了荷花,听了描述,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三段中,休最喜欢哪一句?
交流重点句: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着作一大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来找一找,荷花池都有哪些色彩?
(绿、白、嫩黄……色彩丰富)
(朗读)
2、荷花池的美景是由一株株荷花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那些姿态?
(注意与挂图的联系,把具体形象和文宇训练统一起来)
(朗读)
3、荷花的姿态是不是只有这几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朗读)
4、你还知道荷花有那些姿态?作者为什么只描写了这几种?
5、你认为,这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好?为汁么?(活)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欣赏荷花的感受,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荷花的“活”。你来找找看。(朗读)
挨挨挤挤: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同桌表演表演。
冒:同桌合作,用手势来表现
露士:重点讲出小莲蓬的可爱和莲蓬是在化瓣中包襄着的科学道理。
饱胀:用手势来表现。
6、这幅画呀,色彩多、姿态多还得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
(大自然)那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7、有感情朗读前三个自然段。
师:这节课,我们寻着清香到了美丽的荷花池。它就像一大幅(活的画)。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体会体会荷花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二三个词。
2、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感情
1、师范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听着人家的朗诵,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荷花池,我忽然觉得……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体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6、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三、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板书: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2、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
小结:
富有感情、充满理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重的重要内容。
四、回到整体,小结全课
1、齐读课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荷花,大家都被这美景陶醉了,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花的美……
2、下课之后,把课文读熟,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导识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观察描写,识记字形。
3、集体交流,重点点拨范写:
形近字的区别:裳和常、蜻和晴。
“蹈”的第十四笔是“ ”,“佛”的第四笔是“ ”。
4、书写练习。
课文《荷花》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2.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品味小说诗化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 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 用简洁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战争场面的图片,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
残酷、恐怖、血肉横飞、血流成河……
二、检查预习,梳理小说情节脉络
1.作家作品: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2000年《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
孙犁去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2.三部分的小标题:
(1)夫妻话别
(2)探夫遇敌
(3)助夫杀敌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4.小说的主人公: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三、研读课文
(一)诵读、品味小说“清丽如水”的写景文字,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自由阅读 “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文字并感知: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皎洁的月光、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湖水、薄雾、清风、荷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纯美境界。
2.划出恰当的节奏,然后诵读,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月亮 / 升起来 / 院子里 / 凉爽得很 / 干净得很 / 白天 / 破好的. / 苇眉子/ 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 女人 / 坐在 / 小院当中 / 手指上 / 缠绞着 / 柔滑修长的 / 苇眉子 / 苇眉子 / 又薄又细 / 在她怀里 / 跳跃着。
朗读指导:应注意语调柔美、舒缓,忌沉重、急躁。
3.试比较《荷塘月色》的一段描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相同:都营造了一种朦胧、静谧、诗意的境界。
不同:《荷花淀》语言素朴清新,《荷塘月色》语言较为典雅。
4.思考: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他的用意何在?
引导联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
用意:
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这里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这里有我们美好的生活。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江山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肆意践踏?这正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二)诵读、品味“夫妻话别”中的对话,探究水生嫂的形象。
1.阅读本段对话,说说水生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印证。
勤劳善良:月下编席
温柔体贴:“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坚强: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
深明大义:“你走,我不拦你”、“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2.朗读下列句子,体会水生嫂的性格特征及此时的心理状态。
(1)“怎么了,你?”
变换句式朗读,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怎么了,你?--急切、体贴
你怎么了?--语气平淡(冷淡)
怎么了?--语气陌生、生硬
(2)“你总是很积极的。”
变换重音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总是很积极的。--突出积极,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
你总是很积极的。--略带一点埋怨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变换标点符号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理解支持丈夫的态度明确,突出不阻拦。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强调了“家里怎么办”,表现了依赖性。
(4)“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能理解自己的难处,再苦再累她也愿意。体现了水生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坚忍的传统美德。
(5)分角色朗读下面对话,体会水生嫂回答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面对与丈夫的生离,依恋、不舍。
“嗯。”“嗯,还有什么?”--坚强面对,不让丈夫担心。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个人的、民族的尊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与敌人“拼命”。此时夫妻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了瞬间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流着眼泪答应丈夫,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
3.改写水生夫妻对话并表演,让水生嫂用另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例如: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猛地抬起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看着丈夫说:“你真是个爷们!”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
“你走,我不拦你,我也跟你去!”
“我们是去打鬼子,你一个女人去干什么?不成!”
“咋不成?女人也能打鬼子!”
“队上不会同意的。”
“我找队长去。”
(三)朗读“商议探夫”一段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智伶俐。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可见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语,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 话假情真。
2.小结:
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见,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那种含蓄内敛。
3.思考:这段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四)总结:
环境诗化--清丽如水的景物描写,营造恬静纯美的意境;
情节淡化--素朴洗练的对话描写,淡化战争气息;
人物虚化--无姓名、无肖像。含蓄蕴藉的性格与情感。
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意境,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这就是“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文中其他几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2.请添加第五个妇女,用一两段话展示她与原作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
课文《荷花》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