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模板范文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一个合理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下面是九九范本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教案模板范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教案模板范文5篇

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1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教学时,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序教学,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自学入手,直奔中心

出示自学提要,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填空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

(2)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找出课文的中心段,画一画,读一读。

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学生的填空内容,全班评价、矫正;

(2)指名回答如何分段,说出段意;

(3)读出课文的中心段。

二、紧扣中心,辐射全文

1、出示第一句话,学习有关段落,感受走险路的惊险和艰难。

(1)投影:“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2)思考:句中的“它”指什么?“它”是怎样的?列宁怎样害怕它?以此阅读课文,引出两个语段:

语段1:“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

教学步骤如下:

①画。要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巴果茨基历险情形的字词:背贴、扭转、不看、碎小、慢慢、移动、舒。

②品。引导推敲品评所画字词的内涵:“背贴”说明小路狭窄。“扭头不看”可见山渊之深。“碎小”、“移动”着力表现行走的艰难。“舒”反衬出原先内心的恐惧,从侧面表现小路的险峻,行走的危险,为下文理解列宁的坚强意志作铺垫。

③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对走险路的惊险、艰难和恐惧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语段2:“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

设问: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联系上文,感受到列宁所处的危险境地和内心的极度恐惧。

(3)讨论,从“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一方面说明小路的确很危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列宁正视现实、承认困难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2、出示二、三两句话。联系相关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

(1)投影:“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已的意志。”

(2)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后半部分,看列宁对”害伯”抱有怎样的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①找语句。读中找出能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再读一渎。

②作比较。

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野荷塘的美,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散文的景和情。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齐读课题

二、分角色朗读,再现参观前的对话

1.指名读,回忆课文内容。

2.默读1—6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

三、抓住重点句子,了解野荷塘的美

1.作者几次去荷塘?两次看到的景物一样吗?为什么?

2.默读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白天荷塘的美丽景色。

3.自渎第七自然段,把你认为写的最美好的句子画出来,结合重点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再现荷塘的美

1.边谈理解,边指导朗读。

2.根据提示试背。

3.读最后一段,体会,说说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1.写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水珠荷叶野荷花

晶莹剔透大大小小粉红色

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4

岳阳楼记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篇5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7个生字。

了解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

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古代的军事妙计,感悟军事家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领悟古代的军事妙计,感悟军事家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很多的战争片,战争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光靠勇气不行,还得有谋略,有军事妙计。今天我将带大家学习一个古代的战争故事,了解古代的军事妙计。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交流字词。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朗读课文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并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2.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两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故事的背景。

第二部分(3-6)详细描写了马陵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齐军怎样战胜魏军的

4.田忌在什么情况下向询问孙膑计策的?

魏军猛追齐军

5.孙膑想到了什么办法?什么是“减灶示弱”?

孙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

战争讲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也是孙膑取得马陵之战胜利的先决条件,他很清楚敌人的优势“剽悍”,也很清楚敌人的弱点“轻敌”,从而制定了战胜敌人的三部曲:减灶示弱----诱敌追赶----伺机伏击。

6.学习第四自然段请大家找一找庞涓心理变化的词语?

说一说庞涓为什么会中计?

开始惴惴不安---振作精神---骄傲

狂妄自大

找一找第四自然段中那一句是最能体现庞涓狂妄自大的句子

7.马陵之战的结局怎样呢?我们来学习5---6自然段

决战的地点在哪里?一切皆如孙膑所料庞涓带兵进入了包围圈。

齐军完胜;魏军溃不成军,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

8.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怎样的人?

孙膑:善用兵法、料事如神

庞涓:轻敌傲慢、狂妄自大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今战争谋略。

2、你从本文中得到哪些启示?

五、板书设计

25 马陵之战

齐军 孙膑 减灶示弱 诱敌追赶 全歼魏军

魏军 庞涓 孤军深入 自刎而死 溃不成军

语文教案模板范文5篇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工作总结范文5篇

语文老师工作总结的范文精选5篇

舞蹈课教案模板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优质5篇

班会教案模板5篇

读中国诗教案模板5篇

娃娃舞教案模板5篇

水果干教案模板5篇

语言领域的教案模板5篇

语文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参考5篇

语文教案模板范文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