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个探索作者创作过程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创意,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一些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这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下面是九九范本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地菜花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地菜花读后感篇1
上学期,老师就告诉我们学校开展了“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让我们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多阅读红色书籍。
开始时,我不懂什么是“红色书籍”,老师解释是有关中国革命题材的书籍。我一听就没有太多的兴趣,觉得中国革命题材的书不符合我们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那个时代的故事也是我们这代孩子没法理解的。但在老师给我们讲了几个革命故事之后,我内心有些小激动,故事里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感染了我。于是我决定要认真地阅读妈妈给我找来的那些红色书籍。当我读过几本后,我已经改变了原来对红色书籍的看法。这些书让我在岁月长河中逆流而上,回到了抗战期间的中国,了解了祖国的那段历史,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为中国的和平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尤其读了《苦菜花》这本书后,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苦菜花》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位普通的母亲冯大娘,在丈夫被地主逼死,大儿子离家出走之后,转变思想,参加了革命,积极抵抗日寇的故事,书中还描写了很多深受日寇迫害的老百姓在八路军的帮助和带动下,拿起武器、对抗敌人的情节。我特别崇拜冯大娘这位普通但令人感动的母亲。她做军鞋关怀八路军战士;她亲眼目睹家人被日本人杀害也坚决不说出八路军的秘密:她忍受着严刑毒打,把敌人引到雷区,保住兵工厂……
看着看着,我不禁被冯大娘的行为感动,被她的爱国精神所震撼,更加敬佩她从一位普通母亲到革命战士的转变。通过这次读书活动,我了解到在那个时代里,有很多这样的平民英雄,他们对敌人满是仇恨,对亲人同胞却充满深情。他们勇敢地反击敌人,保卫家园,甚至不惜献出生命。正是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小学生,也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应该以抗战英雄、革命先烈为榜样,学习他们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精神,学习他们为祖国甘于献身的英雄气概,我们会好好学习,不断进步,长大后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地菜花读后感篇2
这个假期,我读了许多课外书。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色经典图书——《苦菜花》了。
这本书主要是讲一位反动母亲的故事。一个平凡的妇人,经过积极投身村里的抗日斗争,逐步成为了一名反动母亲。在斗争的过程中,她懂得了如何在血雨腥风中发光发热,懂得了只要拿起枪杆子停止不屈斗争才有获得成功的谬误。
小说主人公仁义嫂的反动道路是迂回的。大儿子为维护其他战士而英勇牺牲。遭到汉奸虐待,将来的儿媳不幸牺牲,最后本人也被捕。在刽子手毒辣酷刑下一直没有掉下眼泪的大娘,看着本人的小女儿惨死在本人怀里,她泪如雨下。还有什么比眼瞅着本人心爱的小女儿的生命从指缝间流失更为凄惨呢?可是这位巨大的母亲强忍失去亲人的宏大悲哀,赌咒与敌人抗争到底。酷刑,摧毁不了她钢铁般的反动意志;残杀,只能激起她心底更激烈的仇恨。面对敌人的拷打,她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丝屈从,严守兵工厂下落,最终把敌人引向事前布好的地雷阵,把他们掩埋了。
这时的母亲,慈祥心肠和反动意志曾经升华到了一种崭新的境地,她俨然已是一个巨大的战士。
在抗日依据地,像仁义嫂这样百折不挠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战士比比皆是。想到七子的英雄事迹,仍会让我潸然泪下,他是个好汉,宁死不屈。他因伤未能和乡亲们一同转移,被王柬芝出卖,敌人想活捉他。他面临着行将被捕的风险时辰,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留给了本人和妻子。
在残酷的斗争中,面临生与死、反动与个人的决择关头,真正的反动战士总是舍了本人的身家性命,来维护x和反动的利益。
我常常被书中那些为反动事业而战役、把本人生命抛在脑后的英雄人物打动地百感交集,为他们所接受的折磨、牺牲而伤心。他们的肉体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地菜花读后感篇3
这几天,我读了抗日战争时一个共产党家庭发生的故事——《苦菜花》。
我很佩服作者,因为他把一件小小的事情写得特别传神。比如说:作者写一个孩子死亡时,不直接说他死亡了,而是写:她脸上的肉不抽动了!身上不热了!细弱的呼吸停止了!这一系列人死亡的表现。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日本鬼子杀人不眨眼,杀人成性,竟连一个幼嫩的花芽也要绞杀,真是毒辣无比!他巧妙地用物比与人的心情:月亮从急速向南跑的乌云缝隙里露出来。经过反复琢磨,我发现:“向南跑”指的是八路军南下抗击敌人。可见作者可以把文字当马一样驾驭。
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很苦,穷人受地主、军阀压榨,没有钱财,只能挖野菜、采野果。而当地分布最多的野菜就是一种味道有点苦的菜,但花开得非常美、朴素,生命力顽强,就跟人民抗击日本人的那股劲一样。那个家庭的母亲一开始都不敢看一眼军阀,最后,受女儿的教育,连日军的严刑拷打都敢抗拒,全家都参加了共产党,为了理想而斗争!我们现在要这样,努力地为理想而斗争!
在看到八路军英勇的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时,我露出了笑容;在看到红军的热血洒出来时,我默默地为革命先烈默哀。作者笔下每一个字都能揪动读者的心!
我喜欢这本书,更喜欢作者,但最喜欢打走日本鬼子的英勇的人们!
地菜花读后感篇4
?苦菜花,甘蔗芽》是高龄作者姜淑梅的《穷时候,乱时候》的姊妹篇,出版时间间隔大约1年左右,当时第一本出版很多人觉得新奇,第二本出版后有些人觉得作者是“江郎才尽”“不外如是”,一样的内容翻来覆去的讲,有些烦人。
记得小时候,鲁迅先生笔下有个很遭班级里同学(包括俺本人)讨厌的人物,祥林嫂,虽然阅读理解或者中心思想剖析的时候,老师一遍遍强调,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束缚让祥林嫂成为苦难的“复读机”,可是年少的人儿,哪里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只是像极了幼年的鲁迅先生似的,觉得有些事情真的没有必要一遍又一遍地去讲述,徒遭人白眼惹人厌烦而已。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上受了伤,留下的伤疤,会突破表皮层,深入到真皮层,仿佛刻画到了血脉中,就算是科学表明人体每7天换一层皮肤,那伤痕的纹理却总会一模一样的浮现,所以,容易忘记的,只能说是不深刻的,而一遍遍被提起的,必然有其周而复始刺激讲述人大脑皮层记忆海马区的缘由,苦难,苦痛,值得被翻来覆去,老牛反刍般地掰开揉碎消解却又重新滋生。
作者以70岁以上的高龄,翻来覆去的讲述那些过去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些深入了骨髓,成为了血肉,拿不掉,抹不去,磨不碎,打不烂,一字一句,都是这些。
年初自己阅读了德裔波兰籍某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的系列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甚至是随笔,文学形式不同,但是其中蕴含的筋骨出奇的一致,作为移民的身份的错乱感,父亲的遭遇,母亲的遭遇,外公外婆的遭遇,兄弟姐妹的遭遇,自己的遭遇,不一而足。
说回到这本苦菜花甘蔗芽,相较于上一本穷时候乱时候,可以说在原来的故事基础之上,给每个人物更多的前因后果,但是如果你觉得哪个故事忽然和上一本中的不一样了,这个只能说,有的时候,记忆会骗人,回忆也会骗人。
小时候听老一辈人讲那些过去的故事,一百次可能有一百个版本,你不能说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你只能说,哪个可能更加接近真实,哪个可能更加被美化了。
总得来说,姜淑梅的作品自己打算看三本目前看完了第二本,苦难可以被反复提起,伤疤可以被来来回回揭开,有些记忆,忘记意味着背叛,忘记意味着自欺欺人,既然不能忘记,既然不该忘记,那么讲一辈子过去的事情,写一辈子过去的回忆,那又有什么要紧的呢,有的时候,内心流淌的苦难,宣泄到白纸油墨间也算是一种疗愈一种蕴藉。
地菜花读后感篇5
暑假里,爸爸给我买了一套红色经典励志中国的书,有《闪闪的红星》、《绞刑架下的报告》、《红岩》、《两个小八路》等等,这一本本书让我们再现了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时期,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叫有《苦菜花》。
这本感人感人肺腑的《苦菜花》主要讲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军队侵华深受灾害的老百姓、八路军拿起武器对抗敌人的故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顽强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亲的艺术形象。
文章的母亲——冯大娘是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有五个孩子,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她怀着母爱,做军鞋关怀住在她家有战士;她亲眼目睹家人被日本人杀害,却坚决不说出秘密;当敌人严刑拷打,逼母亲上山找兵工厂埋机器的地点,她却把敌人此到雷区挨炸——。
看着看着我不禁对书中的冯大娘竖起了大拇指。我被冯大娘的一一言一行感动着,更被她深厚的爱国精神所震憾。从母亲身上,从她的家人身上,从每一个抗日英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闪光般的爱国精神。
革命英雄为捍卫民族的尊严,庄严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燃尽了自己的躯体,给了敌人恐惧、国人光明。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我们少先队员也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和媪子相比,我们要比她幸福千万倍。所以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长大以后,好好报效祖国,使我们的祖国人才繁多,更要使我们的祖国永远不再受外国人的欺凌。
地菜花读后感篇6
苦菜花,花是苦的,但根是甜的,有利于伤口愈合,可缓解疼痛。
——题记
夜已深,倚坐窗前,柔和的灯光下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窗外细雨沥沥,清脆的雨滴声在我脑海里回响,仿佛将我带入那个《苦菜花》描写的那熟悉而又遥远的抗战年代。
那是一个苦涩的年代,犹如苦菜花的花。然而在这苦涩的花儿里,却散发出阳光的味道,一种若有若无的清香,那是温暖的味道,是母亲的气息。
是的,《苦菜花》里,有一位苦难而坚强的母亲,一位这样的母亲:"她嘴唇两旁的深细皱纹更明显了,像是在咬牙忍痛,又像是在苦楚的微笑"。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贯穿该书始终。母亲的名字,虽只在书的近尾处一笔带过,但全书大写的,就是"母亲"两个字。
仁义嫂,一位平凡的母亲。她有着微厚的嘴唇,为人正派。村里的都说她贤惠、心肠好、待人直、肯帮助人。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她逐渐成长为一名革命的母亲。磨难让她磨炼出成熟觉悟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她由对子女的小爱升华到对革命同志的大爱。
仁义嫂,这位平凡的母亲,走上抗日的道路,却颇有些波折。
当初面对大女儿娟子要参加抗日时,心中满是怀疑,眼中全是恐惧。但当她和村人目睹日本人野兽一样的行径,明白了非要革命不可时,这位母亲立刻转为支持儿女,她是儿女们坚实的后盾。一步一步地,母亲也走上了抗日这条漫长而又曲折的路。
在被敌人捉住后,经受严刑拷打,被逼问兵工厂武器的下落时,她宁死不说,"只是咬着已经咬破的嘴唇,抽动着唇边的深细皱纹,一声不响"。敌人用女儿来蹂躏这个母亲的心,在她的眼前,用惨绝人寰的手段把孩子送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她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将悲伤埋在心里,她知道:"革命就是要打仗,要流血,要死人"。
革命胜利后,仁义嫂苍白的脸迎着红旗和阳光,"她嘴角两旁那两道明显的深细皱纹,微微抽动,流露出虽然苦楚,却是幸福的微笑"……
当我面对那苦涩的年代:母亲抱着孩子失声痛哭,兄弟姐妹被分散在了各个角落,生死离别、国破家亡……苦难深深的深深的烙印在我心里。我在想:那些离开母亲,随着大部队走向前线,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少年,会不会在眺望着家乡,念想着母亲,升起一阵乡愁。但我知道,类似仁义嫂这样千千万万的母亲,有着苦涩的微笑。
没有豪迈的举动,也没有惊人的业绩,母亲的魅力,正是在点点滴滴的小事和细节里,得以彰显,感人至深。
苦菜花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
地菜花读后感篇7
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克罗齐曾经如此告诫我们:“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断断续续的读完《苦菜花》这部小说,现在不知道说什么好,看得出来,也许受那个时代的影响吧,作者是怀着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日伪敌人以及叛徒卖国贼的无限仇恨来写这篇小说的,因此不客气地说,小说有点简单化、戏剧化和脸谱化,故事情节也缺少必要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虽然作者口口声声说他是以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写成的,有部分情节几乎完全是真实情况的写照。但我依然认为有些故事情节总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比如说只要有战斗,别管我方是真正的八路军还是游击队,不管另一方是是日军还是伪军,敌我双方的交战肯定是敌人死伤的人多,我们这边死伤的少,其实我们都清楚,在那种环境下,敌我之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我方差距都很明显,不管是对方指挥官的`战略战术水平还是个人素质以及双方的装备,我们都有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就是明显的夸大,里面的娟子就像一个古代的侠客一样,几次孤身一人同敌人周旋,别管敌人有没有枪,有几个人,她是被偷袭还是正面作战,娟子都是最终的胜利者,一个女子能厉害到如此地步真看不出她是吃糠咽菜长大的的人;另外还有,白芸背着五大三粗的王东海在下雨的黑夜里竟然走了十几里路,那白芸哪里是卫生队队长,简直就是举重世界冠军;还有就是脸谱化严重,只要是反面人物不管是男的如王柬芝、宫少尼、吕锡铅,还是女人如淑花、玉珍,都长得丑陋无比,反观正面人物,比如娟子赵星梅那就漂亮俊俏多了,这可能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就简单了,一看某个人长得歪瓜裂枣,直接拉出去枪毙就罢了,因为长得丑肯定是坏人。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殷实人家找的女子往往倒聪明俊俏,他们的后代自然长得也应该不会太差了,这是符合遗传学原则的;再就是时间交代不清,一会夏天一会儿冬天,我始终没搞清从小说的开头直到解放道水城总共经历了几个春秋,花子的小孩刚出生就取名叫解放,那时候日本人还在继续扫荡中,解放战争还没开始呢,怎么就叫解放了?
老朽我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那种腥风血雨你死我活,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也多少有一点隔膜,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关于抗日战争的许多事实国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了,比如:整个抗日战争的主力不是八路军,不是新四军,不是地方游击队,更不是靠地雷战、地道战和麻雀战完成的,真正的主战部队是的军队,就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军作战也是靠游击和偷袭的方式,比如有名的百团大战和所谓的平型关大捷就是靠偷袭和伏击完成的,还有日本人没有影视小说中的那么傻那么笨,实际上他们的作战素质还是相当高的,他们的意志力还是相当顽强的,一对一的情况下首先倒下的应该是中国人,什么以一敌二啦以少胜多啦等都是自己人逗自己人玩的;另外当时的大部分地主也没有那么穷凶极恶,他们也同样是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就是在中国的解放区,老百姓的抗日热情也没有那么高,因为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我们的老百姓早就适应了逆来顺受的日子,不是每一个老大娘和老大爷都敢对日本人吹胡子瞪眼的,姜文执导的电影《鬼子来了》基本就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现状。
整个抗日战争,日本人对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这个国家带给我们的灾难令人永世难忘,但历史就是历史,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随意修改,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那个时期死亡的3500多万广大军民的尊重和纪念。
地菜花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月光虹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