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读后感参考7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在撰写读后感时,加入个人的情感色彩,使文章更具吸引力,一份深入的读后感能让书中的思想在现实中找到映照,九九范本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心理罪读后感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罪读后感参考7篇

心理罪读后感篇1

这本书很棒,篇幅不长内容丰富!它需要反复阅读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一观察和实践!如果这辈子能和哈里.巴尔肯这样的老师沟通和谈话,更或者是学习应该是多么幸运的事!一直喜欢心理学,但没有机会学习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很是遗憾!我觉得心理学像一种特异功能,神奇而且具有一直无形的力量很是强大!

可以帮助好多人,更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自己!如果自己心里不舒服了、困惑了我该怎样去解决去面对呢?——拿来镜子不停的看自己,左看看右看看没看出微表情呀?只看见一张有些长肉肉的`大苦脸,然后告诉自己,对自己重要的人或事执拗是一种伤害……

心理罪读后感篇2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平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大庄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心理罪读后感篇3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心理罪读后感篇4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罪读后感篇5

生活中,我们有可能会碰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有可能会碰到莫名其妙讨厌我们的人,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偏见产生呢?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偏见。文中指出,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如果一个人在面对证明他是错误的证据面前,还不愿意对自己的信念加以改变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有偏见的人。

一般来说,人们会对那些不属于他们同一“群体”的人,人们很容易表现出偏见。表现出较高偏见的人在做出谁是属于哪一类人的判断时更细心。那些在一致性趋向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更倾向于赞成这样的观点,如“当我遇到某人时,我倾向于注意我和别人之间的共同点”,他们不赞成像“我能通过一个人的性别来了解他的许多特点”的这种观点。这样看来,一些人似乎有一种能去克服内团体和外团体偏见倾向的本能。

人们倾向于忽视与他们以前观点相矛盾的信息,偏见很容易产生却很难消除。研究表明,要克服偏见还必须促进在追求共同目标时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心理学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消除全部的偏见,然而他们确实在一些小的方面提供了消除偏见不良影响的方案,这需要时间但很有效。研究表明,社会分类将陌生人变成了一个有着内聚力的小组,使得人们对自己组内成员比对组外成员有更积极的态度。偏见能通过追求共同目标来减少。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当不同组的成员之间产生了友谊时,偏见就会减少。

我们经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社会上那么多人,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类型的人都有。亲人也好,同事也好,朋友也好,我们尽量不要与周边人产生摩擦,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尽量着眼于彼此的共同点,有不一样地方的时候,尽量看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偏见也就没那么多了。对于家而言,家和才能万事兴,对于同事而言,平时和和气气的,工作中办起事来才能更加的顺利,对于朋友而言,多一个相处很好的朋友,也就等于多了一条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朋友也会倾囊相助。

心理罪读后感篇6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成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对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现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懂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征是挑剔父母型,对应生活中总是挑别人毛病的人,生活中这类人可能是某个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处在悲伤的儿童阶段,存在自卑,对应生活中自尊水平较低,总是在自我否定。

心理罪读后感篇7

当我打开电脑寻找心理学时,我看见这本《环境心理学》。我想心理学真广泛,现在连环境都与心理有关了。于是,我就选了这本书。

?环境心理学》俞国良等著的。环境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与人的行为关系。本书在阐述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术语、观点和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等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全书密切结合实际,文字深入浅出。

个体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表示人们具有对公共活动、互相交往以及共同使用空间的需求特性。环境心理学家把符合人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的空间称为社会向心空间,指倾向于使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促使人们相互交往,寻求丰富的环境刺激的'空间,如休息室、咖啡厅、广场等。人类对空间需求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上,通过人际交往,个体之间不但进行了信息、思想和情感沟通,而且满足了个人的心理需要。

由于个人空间强调个人身体周围的区域,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体验,这样非角色交往在这里就占有重要的地位了。人们在非角色交往场所彼此接触、互通信息、融洽相处,这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并且是角色交往所无法替代的。非角色交往会涉及到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弗里德曼认为建筑空间为个体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生活情境,人们对交往的要求不同,决定了他们使用共同空间的方式不同,因此建筑设计应考虑个体对空间的心理需求特征,设计一些大家都能看到和共同使用的共享空间,使更多的人能在这个共享空间中活动,以获得社会感和安全感。然而,共享空间的形成与空间的形式密切相关。我国研究者毛晓冰(1986)通过对空间封闭性与人际交往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空间封闭性越强,则共享空间越易形成;反之,则共享空间越不易形成。这说明共享空间能够促进人们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并且这种交往大多属于非角色交往。然而,在现代城市的物质空间中,人们或被“抛”在一起,或是成群地被钢筋水泥结构隔开,人们彼此缺少交往,缺乏友谊,这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公共性需求。同样,在人工环境中也很难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公共性需求,千篇一律的中药铺式的住宅设计并没有考虑各年龄群体的特点与差异,以及在行为上和使用空间的范围、时间上的差异,表现为住宅设计中提供人们共同活动的空间十分缺乏,这样必然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重要的问题是建筑设计和房屋内的陈设要与其功能相适应,不但使空间有不同的变化,而且能提供共享空间,以满足人们公共性的需求。

心理罪读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

心理类书籍读后感5篇

510心理活动总结参考6篇

健康的心理演讲稿参考6篇

小学心理健康总结参考6篇

心理培训的心得参考5篇

心理活动健康总结参考8篇

大学心理健康心得参考6篇

心理类电影观后感8篇

心理2023年工作计划参考6篇

小学心理教案参考6篇

心理罪读后感参考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