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观后感,帮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电影带给我的情感触动和思考启迪,通过一篇观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品味电影中的细节和镜头,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木兰》观后感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木兰》观后感篇1
“谁说女子不如男”电影《花木兰》就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位女英雄的形象。剧中赵薇扮演的花木兰在敌人入侵祖国的时候,本来有机会逃离那个金戈铁马,无数厮杀的并且属于男儿的战场。但是她没有逃避,毅然披上铠甲,拿起长剑,跨上战马,驰骋于大漠硝烟,成为一代让敌人闻风丧胆,让兄弟们敬畏的名将,这是何等的豪迈!试想一下,有多少男儿能有她的成就,看后,我心潮澎湃。
在这部电影中对花木兰的形象刻画的十分细致,也十分人性化。她和我们一样,也曾有过懦弱,也有过逃避,第一次上战场时也有看着敌人的眼睛而砍不下刀的时候,让我觉得非常真实。还有赵薇一直在电影中的`形象都是头发蓬乱,肤色发黑,嘴唇干裂,这样的造型恰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真实的花木兰就应该是这样,甚至到她衣锦还乡变回女儿身后,她的手指仍是粗糙的。不像现在有些偶像剧中主人公都是俊男靓女,没有一点真实感。
在本次影片中赵薇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演员。她把花木兰演的十分逼真,能够把花木兰从少女到将军心路历程刻画的十分到位,她的努力和执着在这部片子里也表现的淋漓尽致。相比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她的确成熟了很多。
当然陈坤的表演也很到位,正是他和赵薇的默契配合,才使得本片更加耐看,更加完美。
《木兰》观后感篇2
花木兰是北魏的个女孩,那时北方柔然部落南犯,到中原抢劫。北魏皇帝下令从每户人家中抽名男丁充军,花木兰家里只有父亲个男丁,为了不让年老多病的父亲上战场,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战场上,花木兰隐瞒身份和男兵起出生入死,她不仅勇敢,而且肯动脑筋,是个智勇双全的好士兵,花木兰屡建奇功。后来,在次战斗中受伤,人们才发现原来花木兰是女孩子……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这千六百多年前的奇女子到现在都为人们所称颂。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的故事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女性的吃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但是她们的英雄事迹却很少为世人所知。古有巾帼英雄穆桂英、梁红玉、冯婉贞、秋瑾等,今有爱岗敬业、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的任长霞、为人生注入真爱的朴今淑。在国难当头时,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在刀光剑影的疆场,勇气可钦可敬,事迹可歌可泣。正如近代革命志士、巾帼英雄秋瑾诗中所说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在和平年代,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曲曲巾帼英雄的赞歌。我常钦佩花木兰,钦佩她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勇敢面对的精神。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应该向花木兰学习,克服困难,不气馁、不放弃。长大以后也要向花木兰样孝顺父母,做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我定要好好学习,做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木兰》观后感篇3
古人早有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千年,至今我们都对这位名叫花木兰的女子万分崇拜。去年学校播放了《花木兰》这部电影再次展现那个英姿飒爽的女将军木兰战场英勇杀敌的情景。
看完这部电影犹如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久久不能平静,赵薇那真实真切的表演感染了所有的观众。影片伊始,导演故意压低了镜头,让你看到五分之四的黄土,只有一线蓝蓝的天。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柔然蛮族草菅人命的血腥,军户们承平中的闲适生活,一一展现在面前。影片只略微地用花木兰哄父亲喝酒还是喝药的细节,就交代了花木兰从小学习的武功兵法,以及对老父亲深深的爱。赵薇的演技不着痕迹,不靠美丽忽闪的大眼睛,就已经把花木兰善良勇敢的个性勾勒得无比清晰。 有不少评论批评《花木兰》中哭戏太多,而在我看来影片中无论是赵薇还是陈坤的哭都符合情节发展。
死亡成就士兵的成长,悲伤无可厚非。当花木兰率领军队遭受“毒龙”时几乎全军覆没。文泰茫茫荒漠中大声呼叫花木兰的名字。身受重伤的花木兰看着眼前这个时刻挂念,死而复生的人在嘶声力竭地呼喊自己,此时不论片中演员,还是影院中的观众激动与感动的泪水都发自肺腑。
?花木兰》整体气氛是悲凉的,木兰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纠葛和战争的残酷都被一一激化。但我们仍要感谢导演在悲凉之中还能给观众
带来一丝欢笑。其实从气氛烘托上我们反而可以看出到导演和编剧的用心。如果整部影片都处于一种压抑的感情基调中,没有轻松到沉重的转变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轴,那么电影的整体观感也不可能如此丰满。
当然其中还是有些缺点存在的,战争场面中大部分的场景都是镜头化的一带而过,似乎很难满足观众们寻求的视觉冲击效果。导演懂得自己的优势,所以他的剧本创作没有站在一个男子主义基调来展示木兰,而是选择了女性视角来阐释我们的女英雄。他主要展示的一个女性是如何在战争中获得生存和保护她的情感的。女英雄有她的勇猛和刚强,也有她的脆弱和逃避。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充满个性,形象丰满的花木兰,通过女性特质与女儿心理来展示战争的残酷,并且我们也能看到儿女私情在国家利益和反战情怀中表现出的不同表现。
《木兰》观后感篇4
由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改编自中国古老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性格直爽、心地善良的好女孩代父从军的故事。北魏时期,北方匈奴来犯,国家大举征兵,花木兰的父亲也被征召上战场。花木兰知道父亲的脚受过伤,不能去打仗,于是半夜剪掉了头发,带上圣旨、黑马和父亲的盔甲偷偷去了军营。后来花家的老祖宗知道了,便派了一只木须龙去保护她,随行的还有它的朋友蟋蟀。在军营,花木兰靠刻苦和毅力练就了一身真功夫。在与匈奴的对决中,军中炮弹不足,花木兰急中生智,以大炮轰炸雪山造成雪崩,消灭了敌人。在与匈奴作战时,花木兰因受伤暴露了女儿身,她与木须龙被抛弃在冰天雪地的边疆,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情势之下,木兰也没有放弃对抗挫折的勇气,在战友都不相信她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消灭了在雪崩中逃脱的单于等敌人,救了皇上。
这部影片幽默、风趣,非常适合儿童观看。影片虽然改编自中国传奇故事,但也添加了一些神话色彩,如老祖宗、木须龙及会说话的蟋蟀。影片语言风趣、行为搞笑,如送信的骑的不是马,而是熊猫,嘴上还说“快递”来了!这些轻松的风格,都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影片通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曲折故事,宣扬了中国传统的孝顺、坚韧、爱国等美德,树立了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具有较为积极的教育意义。
?花木兰》是一部精彩的动画影片,适合儿童观看,也适合童心未泯的“老儿童”观看。
《木兰》观后感篇5
第一个迪士尼中国公主,就看刘亦菲的了
世界杯女足决赛之夜,中场休息之时,《花木兰》发布了预告片和一组海报剧照,刘亦菲作为公认的神仙姐姐,其女装、男装、红装和武装都各自精彩,很是符合广大群众对于英姿飒爽、代父出征的古代女英雄的形象。然而,这毕竟是第一部迪士尼出品的真人版中国“公主”故事,还是有相当的中国文化和意象上的有意无意之间的挪用,比如说唐妆、土楼和儒家文化等,这些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花木兰》是根据中国民间诗歌《木兰辞》改编的电影,又不是纪录片,只要在故事上表达中国文化的蕴含,不致太过背离中国传统价值观,问题就不大,普通的刻板印象也无法拒绝。只要花木兰不吃左公鸡,我就很欣慰了,毕竟动画版《花木兰》中的木须龙就很像是一道菜。
在这版预告片中,还是集中体现了好莱坞编剧对中国元素符号的集中展示。福建土楼的霸道出现,貌似华为标识的额头妆都让中国观众产生了浓厚的再创作兴趣。在下也参与贡献一条小段子:“华为员工花木兰,为了家族的荣耀,乘坐开往郑州的2046次列车。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预告片的主题是“我的职责,就是战斗”,通过郑佩佩饰演的媒婆对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的耳提面命,在文戏与武戏交叉的蒙太奇中,花木兰将她充满悖论又传奇的性格表达出来:娴静、沉着、舒雅、守礼,作为女性的个人品格和身为军人的军事素质都可以得到发挥。花木兰这个形象,到明朝才获得姓氏,诗歌形成于唐朝,诗中具有众多唐朝军营特有的词汇,而故事的原型则是北魏时期与更北方的柔然作战,不必理会明朝成书的《隋唐英雄传》给花木兰安排的狗血结局。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茹志娟便是柔然人后裔,她曾经创作过一部《纪实与虚构》的长篇小说来钩沉其母系的久远古代的往事。木兰显然是汉化的鲜卑人,应该与大唐初创时期的李渊之女平阳公主、杨家将的老祖母佘赛花(假如穆桂英真实存在那么她的姓氏应该是慕容)等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女将一样,在历史漫长的口耳相传中,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就是我们传统的一份子。在各种版本的传说和考证中,花木兰应该是河南、安徽、河北、山东一代人,也就是古黄河的两岸。在花木兰到佘赛花之间,此处还贡献有红拂女和聂隐娘等巾帼英雄,不负隋唐。
在豫剧电影中,常香玉饰演的花木兰有着鲜明的干练形象,其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脍炙人口。从《木兰辞》到电影中,木兰都是劳动少女的形象,她不应该是迪士尼版预告片中的大家闺秀。南北朝时代都讲究等级制严重的是门阀士族,花木兰作为普通的鲜卑族家庭,显然不的至于汉化到如此程度,那个应该担负家族的荣耀的少女,应该是祝英台。花木兰与《卧虎藏龙》的玉娇龙都有一定程度的女性觉醒,但也不可能达到《神奇女侠》《神奇队长》的程度,目前得到的信息不够多,以上无非是码字民工的絮絮叨叨罢了。
《木兰》观后感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