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份读后感,读者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通过认真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后记》的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后记》的读后感篇1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第一次读到他的文章,都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
?朝花夕拾》原名叫“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讯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讯大量使用了讽刺和对比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鲁讯描绘了在“百草原”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又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原”去“三味书屋”上学,反衬了在“三味书屋”中读书三味的生活,体现鲁讯对旧社会私孰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讯的老师是一位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虽然如此,但藤野先生工作十分认真,对中国富学生依然孜孜不倦的教导,及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轻蔑的态度形成对比,藤野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也正因此,鲁讯对他十分尊敬。
虽然鲁讯的童年也发生过不愉快的事,如在他需要去看时父亲要求他背书,使鲁讯扫兴,事后,他一直不懂父亲为何让他背书,并在书中批判了父亲,反映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
以前不喜欢鲁讯的文章,一听到什么文章是鲁讯写的就害怕读不懂,我小时候眼里的鲁讯是一个严肃的人,但是读了《朝花夕拾》后,不敢想象鲁讯竟有一个天真烂漫、令人背童年,他的文字也是生动而活泼,引起了我的共鸣,读起来觉得亲切。
我们的童年早已逝去,留下的只是散碎的回忆,读文章,虽时代不同、玩伴、娱乐方式不同,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是我们和鲁讯一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后记》的读后感篇2
著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刚读完鲁迅的《朝花夕拾》,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细品这本书,就像品一杯名茶,既苦涩,回味时却又十分香醇。
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这是鲁迅先生唯一本散文集。它记述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经历,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往日亲友的怀念之情和对恩师的尊敬之情。从一个个故事里,我重温着鲁迅先生的成长故事,眼前也不知不觉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藤野先生》这篇小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老师,他是一个日本人,他穿衣不拘小节,但对待工作却一丝不苟,而且他并没有因为鲁迅先生是中国人而歧视他。藤野先生在教导学生时一视同仁,他还希望鲁迅能将他所教的医术传到中国去,为中国人治病。他对鲁迅的影响非常大,藤野先生也是鲁迅先生成长过程中,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有一位对我影响十分大的人。她就是我的老师,每当我陷入困境沮丧时,她就会鼓励我,将我拉出困境。即使她现在已经不再教我了,但我永远都将她的谆谆教导铭记于心。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往事,也看到了旧中国的弊端。鲁迅先生在抨击旧社会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一些劳动人民的惋惜与同情。忧国忧民的鲁迅先生立志要改变这种现状,他先是东渡日本学习,可是后来发现再高的医术也医治不了愚昧的中国人,所以他果断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他像一位战士在中国黑暗的大地上呐喊着,战斗着,用自己的文章来唤醒无数愚昧麻木的中国人。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是中国人永远值得骄傲和赞颂的一个民族战士,他的光辉形象永远代代相传。
这本书语言亲切感人,而且色彩纷呈。有的尖锐辛辣,有的质朴清新,有的精辟,有的机警……读它,我感觉到了生命的律动,亲临了鲁迅先生成长的地方,感受了真挚感人的悲情气氛,意识到了身为革命者肩上的重任,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
《后记》的读后感篇3
忍看明辈成新鬼,怒向刀从觅小诗。———题记
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让人凭有感触的。虽是白话文,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回想以前所读的小说,至今有一本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本书叫做《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为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收录了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篇文章。三一八事件后,鲁迅先生愤怒声f的无耻行径,遭到的迫害,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同年9月鲁迅先生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四个多月,发现了这里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朝花夕拾几篇文章的创作。
?朝花夕拾》中我印象很深的是《无常》和《二十四孝图》这两个故事。《无常》中的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通过无常和阎罗王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讽刺了现实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趣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希望能让国人思想解放的愿望。
《后记》的读后感篇4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鲁迅生在城里一个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因此他写的虽是个人生活,却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风习和社会情况,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的风气等等。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十篇中《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六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先生故乡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琐忆》、《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藤野是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范爱农是一个在黑暗中,抑郁、愤懑的爱国青年,《琐忆》忆的则是,作者自己为寻“另一类的人们”所经历的艰难和热望。
在这部作品里,出现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每个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描写都相当细致,如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也有作者的恩师,藤野先生,他是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更有作者的邻居衍太太,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清晨的花傍晚时再去摘,会散发淡淡的清香,韵味无穷,也许现在的我读起来平淡无味,可当我到了暮年,再读这本书,回忆我的童年,再去细细品味,定是回味无穷,这部作品也不失为经典之作。
《后记》的读后感篇5
你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那个让鲁迅无忧无虑的百草园和鲁迅学习、生活的三味书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了少年的鲁迅与猫结下了“仇怨”,看到了绍兴的地方戏和迎神赛会,鲁迅就是从那里一天天长大了,从一个早年丧父的少年,变成去南京、日本读书、追求文学、探求人生的道路勇者.......《朝花夕拾》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鲁迅先生的窗口。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的回忆性散文,这本书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在回忆自己过往的经历时,鲁迅写下了许许多多人和事,既有对人间美好温情回忆,也有对旧中国种种灰暗现实的有力抨击。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窥见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鲁迅在书中有喜有悲,和他志同道合的人交谈时,他是快乐的,与淳朴的人说话时,他是和善客气的,他敬重反封建的人,正如名句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沉醉在书中描写的世界里,沉醉在作者经历过的许多事情,沉醉在作者童年的有趣生活中,感到非常亲切。我读了《狗.猫.鼠》明白了文章是针对当时的“正人君子”,嘲讽他们散步的“流言”,表现出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书中的《五猖会》里“我”对儿时的急切盼望,观看赛神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我”背诗经时“我”的痛苦感受,有鲁迅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故事。
走进作者的童年,流露出童年的浪漫,人将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当初的味道有一番滋味。我们的童年一步步的离我们而去,只留下了酸甜苦辣的回忆。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现在不断的去领悟,相信有一天,我们也会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朝花夕拾》。现在,请你翻开这本《朝花夕拾》,感受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走进鲁迅的世界里,摘叶观花,细细品味吧!
《后记》的读后感篇6
匆匆而过的童年,如清晨开放的鲜花,艳丽芬芳;傍晚采摘时,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分风韵。微风吹过,吹来了花香,亦吹来了回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散文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其中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的一篇文章为《五猖会》。在作者心里,这是一场盛大的宴会,作者“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可就在这时,作者的父亲给他当头浇上了一盆冷水——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大家都在等着、盼着,终于,作者梦一般的背完了枯燥无味的《鉴略》,然而太阳早已照耀到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却没有温暖作者失落的内心。小亭中的风景,坛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作者而言似乎都没什么意思。时光渐渐流逝,这次经历早就沉淀在了时光的流里,可父亲让作者背书时的情形还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里。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自古以来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少玩多学,甚至一直学习!对孩子与生俱来的玩性给予无情的打击,甚至让孩子五彩缤纷的童年只剩下单调的黑白色。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在鲁迅先生的《五猖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狠狠的批判了它的危害。
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应该反省自己,“朝花夕拾”过后,把握现在,让教育充满阳光,让如花般的童年撒满欢笑!
《后记》的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