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人先进事迹6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杰出的事迹是人类勇气和毅力的象征,优秀的事迹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九九范本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新时代军人先进事迹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新时代军人先进事迹6篇

新时代军人先进事迹篇1

杨友刚,男,汉族,1985年9月出生,2003年12月入伍,2005年11月入党,现任武警西藏总队第二支队四大队特勤中队狙击班班长,四级警士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2014年5月,被评为“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2015年11月,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2016年7月,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总队第三届“十大感动警营人物”;2016年8月,被武警部队评为第三届“十大标兵士官”;2017年7月被评为第二十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

来自贵州大山沟的杨友刚,从一出生就流淌着军人的血液。爷爷是老一辈的军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还立过战功,父亲也是一名准军人,只是种种原因而没能走进部队。

浓厚的家庭氛围熏陶着杨友刚,从小听着爷爷讲部队故事长大的他,有一种很强的军人情结!当兵,不仅成了杨友刚从小到大的一个梦想,也是全家人对他的期待。

2003年12月,刚满18岁的杨友刚怀着自己的梦想和家人的希望参军入伍,从山沟到高原,在辗转了3300公里后来到了西藏,开始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

来到部队后,杨友刚突然发现理想中军人英雄形象与现实的差距是那么大。新训生活开始还不到一周,他心中的英雄梦想就被枯燥的直线加方块所代替,每天队列、擒敌、内务的训练节奏完全颠覆了杨友刚对部队的认识,他感到沮丧,才入军营,梦想与现实就发生了强烈的冲撞,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下去?当好兵还是混日子,杨友刚开始了军旅路上的第一次抉择。

有人说:“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在于,面对困难和挫折,采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强者从来不害怕困难,他们唯独害怕没有困难的磨练而失去一颗强者的心。”第一次的抉择,杨友刚毅然选择了自强……

他及时调整了心态,面对周而复始、简单枯燥的新训,他不再是消极的被训练,而是开始主动的求训练,并且不断给自己增加额外训练,别人练军姿一小时,他顶着军帽站两小时;别人徒手跑五公里,他沙袋绑腿不离身的练冲刺……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很快自己的训练成绩在新兵中脱颖而出,在新训考核时,以总评第一的佳绩,获得了军营的第一次”嘉奖“,同时被选为特勤中队后备狙击手。

选择军营,就是选择了奉献。14年的军旅生活,杨友刚切身体会到军人的不易——子女之孝难尽,顾家之责难负。虽然心中万分愧疚,但作为一名军人,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

新时代军人先进事迹篇2

2014年10月,余海龙作为空军唯一基层代表,参加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近距离地感受革命道路的筚路蓝缕,“如何保持住黄继光老班长为连队注入的那股血性,始终使官兵保持冲锋姿态”的叩问直击余海龙的心灵。“作为黄继光生前所在连的指导员,弘扬英雄精神、培育英雄传人,始终是我心中最厚重的责任。”在连荣誉室的英雄黄继光塑像前,余海龙告诉记者。

在六连,新兵下连、新干部报到时,都要上好寻根塑魂“第一课”: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是参观连队荣誉室,听的第一堂课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事,学的第一首歌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看的第一场电影是《上甘岭》,在黄继光班保留英雄的床铺,黄继光班班长调整要举行隆重庄严的交接仪式。

面对新时期优良传统“传什么、怎么传、传到哪里”的时代考问,余海龙注重从重要讲话中寻找答案,不断赋予英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结合战斗力标准和“新一代革命军人”好样子大讨论,余海龙组织连队举办“假如我是黄继光,我该怎么做”群众性讨论,并且常态开展“黄继光好战友”活动,把英雄精神具体为“20个提倡、20个反对”的行为规范,还将连队历史上288名战斗英雄、标兵模范的事迹编撰成故事集、英雄谱,激励官兵立足岗位当英雄。

一段时间,网上出现抹黑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论调。历史真相不容歪曲,余海龙和连队官兵决心用行动捍卫英雄,攻破谎言,守住网络“上甘岭”。连队通过“我们和英雄在一起”网络名人进军营等活动,携手新媒体挺进主战场、打响主动仗,实时发声传递网络正能量。余海龙还率先成立创客团队,以“弘扬英雄精神、争当英雄传人”为创作主题,制作推送微电影、宣传片及h5、动漫作品等,《渴望光荣》《模范的连队,英雄的传人》等原创mv一经空降兵融媒体推出,网络点击量数百万次,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了解英雄连队、英雄传人。

新时代军人先进事迹篇3

周飞虎,男,汉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周飞虎始终牢记人民军医的使命担当,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8年来,先后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抗击新冠疫情等国内外重大医学救援任务,用实际行动书写守信践诺、服务人民的生动篇章,被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

听令而行、敢打硬仗。2015年1月,周飞虎参加援助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与队友共接诊患者61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2016年6月,周飞虎奔赴马里和塞内加尔救治受伤的维和战士,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预案,将伤员安全转运回国。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他在北京会诊救治新冠疫情危重病人,为外地患者远程会诊。2020年4月,周飞虎赴巴基斯坦执行抗击新冠疫情任务,并担任赴巴抗疫专家组组长,提供专业指导。

大爱仁心、救死扶伤。周飞虎认为,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医生的本分。2018年,一位来自山西的老红军腹部术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在当地医院曾出现心脏间歇性停跳情况。家属抱着希望来到重症医学科,周飞虎立即组织全力救治,经过2个月的治疗,老红军不仅恢复了生命体征,疾病也得以痊愈。周飞虎精心救治每位危重患者,在病人生日时组织温暖的病房生日聚会、在病人打电话时贴心地送上一个靠枕,这些暖心动作如同涓涓细流,在病人心中激荡起爱的力量。

牢记使命、扎根奉献。周飞虎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官兵,多次赴各地参与军内外重大抢救工作,赴外地培训指导基层军医和即将执行援外任务官兵。作为国防科技创新某重点项目主要成员及子课题负责人,周飞虎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难,两上西藏阿里高原,参加野战医院监护病房建设,为高原官兵做好医疗卫勤保障。

周飞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最美援外医生、中国好医生等称号。

新时代军人先进事迹篇4

“这里永远迎来危重病人,上一位刚刚好转离开,换来的是病得更重的患者。”长期处在高压环境,身为科室主任的周飞虎努力让这一方天地变得更有温度。

科室走廊两侧的文化墙上,标注科室成员生日的一颗颗“果实”高挂在“生命之树”上,老一辈人民军医黄志强院士书写的“生命相托,永不言弃”,作为“科训”激励着每一个人。

查房过程中,一位病人意识并不清醒,周飞虎还是自然地拉了拉病人的手;见患者脚露在外面,他会上前掖一掖被角;看到病人腿抬得不够高,他马上伸手调整……

“有些特别微小的细节,我们年轻医生过去可能不太注意。但主任的一举一动,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毛智说。

“周主任平时说话和风细雨,但也有发火的时候。”一次,周飞虎向一位年轻医生询问患者病情数据,对方回复得不够精确。尽管电脑系统里已经准确记录了相关数据,但周飞虎还是提出严肃批评。他常常对科室成员说:“icu是一个不允许出错的地方。”

然而,医学是一门有时会存在遗憾的科学,医生总有自己的无奈。面对许多危重患者,周飞虎嘴上安慰“没事儿”,其实“自己心里也有过忐忑”。他说:“看到患者康复的时候特别欣慰,但有时候经过努力救治患者仍然没有好转时,也会陷入深深自责。”

为了对患者进行及时、科学的救治,近年来,周飞虎团队基于物联网系统,大力推进“智慧icu”建设。病房中,智能信息采集车随时提取上传病情变化数据,一旦患者指标评分到达风险临界值,系统便会自动生成红线预警,提示医护人员及时施救。

眼下,周飞虎正带领团队进一步优化智能预警体系,完善软件系统建设。下一步,他计划将研究成果“移植”到机器人身上,在病情分析、交互问诊、病人服务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化。

采访间隙,周飞虎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咖啡。他是咖啡爱好者,每次抢救完病人后,都会喝上一杯,这是他自我减压的方式之一。咖啡入口虽苦,最终能品出甜来,正是一名重症医生的切身感受。

不久之后,周飞虎将迎来自己从事重症医学的第19个年头。在今年的科室年度总结中,他用这样一句话收尾:“唯有勇敢和爱,才能一往无前。”在重症医学科这个离死神最近的地方,这是他们的行医之道。

新时代军人先进事迹篇5

何贤达,湖南平江人,1979年出生。1995年高中毕业后,他曾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一家合资企业,他从流水线装配工干起,他埋头干活,深受赏识,后来学了电工。小何上中学时物理学得很好,很快就如鱼得水;后来他被当地一家大酒店聘为兼职电工师傅,薪资不菲。

一次,他陪姐姐回平江老家,正赶上县武装部搞预备役民兵训练。这回集训,负责训练的廖科长看上了何贤达。“你小子,天生就是个当兵的料!不去部队上穿回军装,可惜了。”打工仔何贤达无论是站军姿、走队列,还是射击、投弹,都练得那么严谨到位,一丝不苟,成绩也遥遥领先,所有课目都拿了优秀。

廖科长的一番鼓励,撩动了何贤达的心思。他当即表示说自己愿意去当兵。他果断辞去了广东那边的工作,等待军营的召唤。

何贤达底子好,头三个月新兵训练,成绩优秀;后三个月学专业技术,他会电工,看电路原理图,轻车熟路;更复杂的控制原理和液压等知识,他刻苦钻研。

何贤达因为成绩优秀被分到某部。可是,部队临时驻在偏僻山沟里废弃厂区,武器装备未到位,用来练习的是一个个纸盒子,只在上面画了些按钮和指示灯,官兵们成天对着这些假的“仪器”训练。

这可真叫作纸上谈兵了。

这时,又一拨新兵入伍了,上级派他到新兵连,却不是去训兵,而是干炊事员。

来到炊事班,他才发现这行当不简单。他从小没下过厨房,得从最起码的烧火学起——部队当时用的是87式炊事车,得用鼓风机摇着生火,何贤达常被熏得一头一脸的烟灰,全没了训练场上的潇洒样儿。他又不能抱怨——班里只有他啥饭菜也不会做,只能烧火。等这关熬过去了,才慢慢“升职”到了切菜、做米饭馒头,有时老班长也“开恩”,亲手教他炒上一两个菜。渐渐地,大家发现他炒出的菜别有一番风味。他做的馒头也明显具有“何氏风格”:白俊整齐,松软适度,吃着喷香。

这就是何贤达的过人之处。干啥都不会甘于平庸,都肯下功夫动脑筋,能在最不起眼处给人一个惊喜。摇身变成“一号手”。

新时代军人先进事迹篇6

何贤达,1979年8月出生,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人。1997年12月入伍,1999年10月入党,中共党员,二级军士长。一个精通导弹发射、转载、地测、液压等多操作操作的多面手,曾任部队班长职务,被称为导弹“兵王”。何贤达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曾被第二炮兵评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第四届“二炮十大砺剑尖兵”,曾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他所带的班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砺剑22载,发射导弹数枚,建功苍穹;带兵20载,斩获20多项荣誉,誉满军营;从“火头军”成长为首批士官指挥长,从炊事兵成长为一等功臣…

何贤达1995年高中毕业后,曾南下广东打工,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军入伍了。个头中等,黝黑的皮肤, 是他的特征,他曾只是百万军中的一微小兵卒,最开始的时候是从炊事员干起,但虽然看似平凡普通,但他却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了“导弹精兵”的传奇。

入伍以来,何贤达夜以继日的学习专业知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要求自己,曾有人统计过他的“数字人生”:当兵18年、5次立功受奖、8次发射导弹、28次执行重大任务。何贤达认真研究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原理,曾经自己的经验别写成1万多字的《特装维护保养操作规程》,并在部队得到推广学习。

翻开何贤达的成长履历,作为吊控号手,他是全旅兵龄最短、业务最精的操作骨干,曾光荣的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作为测号手,他是全旅第一个从事此专业的战士,曾12次夺得专业理论比武第一名的好成绩;作为发射单元指挥长,他是全旅第一取得某型号导弹指挥长资格的士官,现在的何贤达几乎熟悉导弹发射阵地的所有专业。

何贤达入伍这么多年,为了当好一个兵,带好一个班,他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和妻子。和妻子恋爱期间只能通过电话和书信交流,定下的婚期还曾因为部队需要两次推迟,说起这些,何贤达的眼睛总是含着泪花。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专注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新时代军人先进事迹6篇相关文章:

退役军人服务工作总结6篇

4有军人申请书通用6篇

服役军人申请书6篇

2023军人入党思想汇报精选6篇

退役军人预备党员思想汇报6篇

年军人入党申请书推荐6篇

军人工作总结报告5篇

军人工作汇报总结7篇

军人退伍申请书8篇

现役军人入党申请书7篇

新时代军人先进事迹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