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中的人生智慧和哲理的深刻解读和,要想写出令人满意的读后感,我们需要在文字中传递真挚的情感,下面是九九范本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弟子规弟子规读后感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弟子规弟子规读后感篇1
学校进来一直在坚持读《弟子规》,我们也每天都听学生读《弟子规》,由于诸多因由,虽然内心极度向往,但并没有去认真的揣摩,深入的研究。为了弥补遗憾,我认真聆听了《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内容,感觉受益匪浅。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此文脱胎于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
?弟子规》虽然只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概括得淋漓尽致。《弟子规》的内容分七个部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这完全符合“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教育方针。
作为人民教师,在以往,学生出了问题,我只是批评埋怨,认为问题的根源就在他们身上,我用自己一相情愿的方法去改变学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使自己更加生气苦恼,自从学习了《弟子规》,我明白了,活泼好动,贪玩爱闹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而我不了解他们,认为他们是在故意捣乱、违反纪律、乱丢垃圾,甚至埋怨家长没给孩子养成好习惯等等,而当我明白了孩子本来就是这样,我就会想适合的办法去教育他们,心里自然少了怨怒多了轻松,少了盲目多了智慧,课堂上不辞辛苦的说教少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学习,看到学生的进步,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本能,天生是喜欢学习的,也都渴望自己能做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人的天性。孩子做不好,主要是大人引导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能顺应人的天性,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怀爱护之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更应具备。教育这一职业决定了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博大无私的爱。爱像春风,能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爱像细雨,能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关爱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我们为人老师,必须提起一份为人老师的责任来,用我们的真诚去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集体,用我们的探索和学习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未来。“学贵力行”,学一句我们就做一句,实践一句。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广泛运用,并经过家庭、学校、社会,逐步推广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人生,是一条由不断学习所累积的道路,在学习过程中,有体悟、有喜乐、有困难、有突破,经由一连串的酸甜苦辣历练,成就了一条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我们是掌握道路的领航者,责任深重。唯有踏实地学习、真诚地落实、积极地奉献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树人的事业,愿《弟子规》中的智慧能引领我们营建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园。
弟子规弟子规读后感篇2
?弟子规》共分为总叙及其它七大部份,分别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规范和礼仪,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学习它首先对孩子们是必需的,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祖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厚德则中国才会更加兴旺发达。尤其是德,如果孩子没有德,纵然他(她)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将来也未必会成为社会的.栋梁。其次,作为大人,学习《弟子规》也是大有脾益的。
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好孩子,俗话讲“打铁尚得自身硬”,何况是为人师长。而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社会普遍强调和遵循的都是急功近利型的竞争模式和发展思路。若以这个作为行为准则,有利可图的,大家就争先恐后、趋之若鹜;没名没份的,大家都退避三舍、恐及其身。那么久而久之,在利益面前人们将道亦无道;大而推之,则国将不国。
所以就大人和孩子一块学习《弟子规》来说,我觉得倒不失为一次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不断进步的有益尝试。大人自己通过学习和力行《弟子规》,每一条都和孩子一起学,一起做,不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大人都坚持原则不动摇。久而久之,孩子必将在学习生活、待人接物和尊老爱幼等方面有一个可人的进步。
弟子规弟子规读后感篇3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从,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共分七个部分。首先是《总叙》介绍了正文六个部分的题目。《入则孝》这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出则悌》这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而信》这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泛爱众》这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而亲仁》这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馀力学文》这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
其中《谨而信》中的一句令我受益匪浅。“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意思是说:不要把脚踏在门槛上,也不要一条腿支撑着身体斜靠在墙上,装的很酷的样子,不要伸开双腿坐在地上,像个簸箕一样,更不要摇动胯骨。否则就是没教养的表现。
?百家讲坛》里的潜艇教授——钱文忠告诉我们,古人的站、坐法是:男士:双腿紧闭,双手放在膝盖处,女士:双腿紧闭,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左腿的膝盖处。古还要略微向右偏一点。站法是:男士:一字步站好,双手自然贴在裤缝处。坐的时候,大腿不能来回抖动,女士:一字步站好,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腹部。真是想不到,古人居然有这么多的讲究啊!想想现在的人可没这么规矩了。
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社会也能健康发展。
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它的可贵。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
我想,编者是不是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就要讲道德,有品位,做一个规规矩矩的人。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不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吗?
弟子规弟子规读后感篇4
读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规》,一遍遍聆听先贤的教诲,心中的那盏明灯被渐渐点亮,那种有所依托的感觉让我觉得充实无比。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入则孝,出则悌”告诉我们友爱兄弟,孝敬长辈,“孝”字也就从此铭刻于我们心间,使我们在关心长辈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他人。“谨而信”为我们谱写着一支思想升华的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伴随着我们进入更高的阶梯。“泛爱众,而亲仁”的做人守则成为人生起步的扉页,也是一个转折点。更是那“有余力,则学文”的学习手册带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上千个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学童在不停的翻着这本书,实践着这本书中的真理。《弟子规》就是这么一本好书。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子,还是儿童,少年,甚至壮年,老年都耳熟能详,熟读成诵。《弟子规》虽已成为历史的篇章,但却见证着华夏儿女成长的脚印。
?弟子规》熏陶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文明上,礼节中又跨出了一大步。的确如此,《弟子规》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至真,至纯;《弟子规》是引领孩子步入规范殿堂的老师,它至善,至美!《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让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让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本好书,我便是读书人;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条河流,我便是鱼儿;如果说《弟子规》是一片蓝天,我便是翱翔的雏鹰;如果说《弟子规》……
经典用不会磨灭,就如《弟子规》为我点燃的明灯永不会熄灭一般。让《弟子规》永恒,让经典永恒,让爱永恒!
弟子规弟子规读后感篇5
?弟子规》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它备受古今中外学者推崇,内涵广博精深,很值得一读。
?弟子规》是以《三字经》的形式,从接人待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导。儿童对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张白纸,以后怎么定,起笔很重要。在这里,《弟子规》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弟子规》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对它的内容和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再加上自身不断的背诵,不断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读水平、记忆力、行为品德等多有较大的提高。
我读完《弟子规》后,觉得自己受益不浅。《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友谊。回想起妈妈关心我,教导我的情景;同学帮助我,鼓励我的情景;老师教导我,教育我的情景,我心中一阵阵激动。是啊!他们对我多好!我以后,不,我现在就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比如我每天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考出好成绩来回报老师,同学有困难热心帮助......总之,我要善待他人,与他们和睦相处,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很多的。
同时,我也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学,尊敬每一位老师,孝顺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让我们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换来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相信我们的成绩会不断进步的!
总之,读了《弟子规》后,我的收获真不少。
弟子规弟子规读后感篇6
为了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思想素质,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集团人事企管部特组织全员学习《弟子规》。通过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讲解,我对“诚信”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这里与大家进行分享。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早在中国古代文献《说文解字》中就提到:信,诚也;诚,信也。可见诚与信是分不开的,“诚实守信”正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古今中外,关于“诚信”的格言典故着实不少。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墨子曰:“言不信者,行不果。”左拉也说:“失信就是失败。”罗素认为:“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还有一言九鼎,一诺千金,郭汲守信,柱下期信等都是关于“诚信”的典故,足见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那么,我认为:诚信重在一个“守”字,即守时,守约,守承诺,对社会要守责任,对企业要守岗责,与人相处要以诚相待、以信相待。既然作了承诺,就要履行;既然身在其位,就要履行相应的责任;既然接受工作任务,就要尽最大努力完美落实。可见,“诚信”渗透于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也是社会文明,企业发展的标志。
在我们的企业文化中,“诚信”不仅是第一要义,也是贯穿整个企业文化体系的重要元素。“诚信·人性”是我们的企业精神,“细微之处做到精致”是我们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中强调:注重细节,完美达成目标,它指导员工如何完成工作目标,如何高效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何尝不是员工对企业的“诚信”。
此外,“与员工共赢,与伙伴共赢,与社会共赢”的企业价值观则体现的是企业对员工、对伙伴、对社会的“诚信”,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在员工创造价值的同时,企业为其提供不断提升和发展的机会,并尊重员工的选择;第二,与合作伙伴诚信协作,双赢共进,在行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第三,之于社会,我们诚信经营,勇担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馈大众。
“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用人理念;“互尊、互信”的团队理念等都体现了“诚信”这一重要思想。我们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就要求我们的员工要养成慎重、踏实、负责任的工作习惯。同时,还要树立“见贤思齐”的工作态度,要有目标,不断向先进学习,努力提升个人能力。
总之,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守信的人,对社会有益,对企业有益,对自己也有益。
弟子规弟子规读后感篇7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规》,这本书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这本书说了许多我们从小就要明白的道理,如: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在言行中要谨慎讲信用、要博爱众生、多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精力充足,还应该多看书学习。《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即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偷懒不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在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强词夺理,让他们生气,伤心。看,廖廖几句话,却有着这么深奥的含义,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的聪慧。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女生。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在卧室里看书,妈妈让我去扫地,但我却和妈妈顶嘴,后来还与妈妈对打,我记得当时妈妈气急了了的表情。那时,我觉得自己好任性,惹妈妈生气、伤心。但是,现在我学习了《弟子规》,一定不会再那么任性了,《弟子规》是一位良师,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弟子规》指导人们的言行,它是中国的活宝,我离不开它。
弟子规弟子规读后感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