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树读后感6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应该是对故事的思考和感悟,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情节,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对书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沉默的树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沉默的树读后感6篇

沉默的树读后感篇1

王小波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认识他是因为《萌芽》,然后偶然买了本杂文集,高中时读了很多遍,重读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王小波是个写小说的天才,他自己也说小说对他来说是最大的乐趣,不过我一直认为读他应该先读杂文,这样对他小说的理解会很有好处。

我觉得他写杂文,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举例子就很随意,有时候还可能会前后矛盾,但是也瑕不掩瑜。

在他看来,科学是美好的,幸福在于,参差多态,人们应该追求思维的乐趣,反对愚蠢。他觉得,沉默是中国人的通病,他自己也是沉默了很多年才开始发声。其实看的时候也有看到别人的评论,说王小波只是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还是默默忍受的人比较多,提出问题被解决的可能不是问题本身而且提问题的人,所以站出来发声本来就挺可贵的了。

我最认同他的观点的可能是,他对独立思考的强调,即使是在被灌输思想的年代,也要保持自己的判断。而且,明辨是非的确是一件非常难的事,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的立场,有时候得到的结论会截然不同。

在文章中,他也谈到了学者的研究环境,以及文艺作品的价值。研究也好,创作也好,都不应该被道德束缚,不应该受政治的影响,不应该迎合大众。太多时候,创作者就怕扣上道德败坏类的帽子。我也觉得,艺术高于生活,不能用生活中的评价体系来判断,艺术是为了展现人性,不是为了教育大众。而最伟大的作品必然是带有批判主义色彩的。

;在我看来,所谓真善美就是一种甜腻腻的正面描写,在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度里,一流的艺术作品没有不包括一点批判成分的。 ;

我也不是完全赞成他的观点。比如说,他说张爱玲后来把病态当作才能,我倒觉得张爱玲的敏感病态造就了她的天才,艺术很多都来源于痛苦,病态倒也无伤大雅。

还有比较疑惑的一点,就像前段时间的米兔运动,刘瑜写的那篇文章我就很不赞同,但是也有人说学者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并且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是显然她的立场在法律不健全的当下并不能解决问题,想知道如果是王小波,他会怎么看。

总的来说,他是个有趣的人,他的杂文值得一读,我也是喜欢这种用理科逻辑写文章的作家,没能活久一点真是遗憾。

沉默的树读后感篇2

王小波的其他书我不怎么有共鸣,其他人讲大道理的书我也不怎么爱读,仅有《沉默的大多数》,我能读下去,还能跟着了了。

这其实就是我这段时间的迷惑罢了,孩子在长大,难免犯些傻。

“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倘若某人以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很容易。”

这正是我近来的烦恼,一边觉得凡事都应该辩证的看待,要从事实发生的情境去分析,不要随意评价别人应该如何;一边又觉得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生而负责,匡扶正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了了注

“看过但丁《神曲》的人就会知道,对人来说,刀山剑树火海油锅都不算严酷,最严酷的是寒冰地狱,把人冻在那里一动都不能动。假如一个社会的宗旨就是反对有趣,那它比寒冰地狱又有不如。在这个领域里发议论的人总是在说:这个不宜提倡,那个不宜提倡。仿佛人活着就是为了被提倡。要真是这样,就不如不活。”

关于这点,我还真是有一点不一样的看法。

我们常常说,“真理的进一步就是谬论”,啥是真理啊?

你只能看到1,那这个世界上就只有1吗?

你生活的环境里大家都只能看到1,那是你生活的环境是1,还是这个世界就是1呢?

同样,别人说世界外除了1还有其他的数字,就可信吗?

你生活的环境里大家都认为1是终点,是边界——所以他们认为这个环境里的所有人都要以1为边界,过了这个边界统统不对了,理论和知识都无法解释这个边界以外的东西,如果你出界了,对不起,由于我们都看不到,所以我们这个团体不奉陪了——这个理论有什么不对吗?

你要探索边界外的东西,也没有什么不对,只不过你期望的大家与你同行这件事没有发生。

他们的不提倡只是在提醒你:再走下去,我们就不能同行了。

所以世界上的人,物,界都是以各种看不见的边界和相似点区分和维系着。俗语上相似的描述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沉默的树读后感篇3

还是说说王小波的作品吧。《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是一本王小波的评论集,他的语言诙谐、幽默,极具讽刺意味,同时又充满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他的评论都是有的放矢,都是能穿透表象直抵本质,绝非哗众取众,敷衍了事。这种智慧还体现在引经据典,从孔孟程朱到罗素柏拉图,各种名言典故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可见其知识的渊博和阅读涉猎之广泛。正如王小波自己所言,他是个理科生,又通晓历史文学,还做过社会学工作者,最后成了一位作家。所以他懂的要比其他人多一些,对社会的关注也比其他人更密切一些,评论的角度也就更加锐利和新颖一些。如此种种,也就造就了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成为经典。

王小波生于1952年,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中国十年的动乱,这段成长经历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所以他的作品里多是对当时的和运动的不满及讽刺,极力批判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醒大众,让广大老百姓都能够全面的正视那段历史,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他的评论过于极端。

比如他一直批判孔孟之道,认为中国的礼仪文化不如外国的直接、高明。比如孔子主张君臣有别,就是在歌颂等级分化,不如“人人生而平等”来得实在;再比如孟子的:“无耻之耻,无耻矣”不如”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更为生动;程朱理学更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罪魁祸首。

可是,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孔孟之道得以盛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古代封建王朝为了捍卫自己的王权,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然要推崇适合当时政治制度的思想和主张,推崇孔孟之道应该说是最明智的选择。再加上中国人本就喜欢中庸,所以千百年来没人觉得孔孟之道有什么问题,即使时间推移,即使朝代更迭,孔孟仍然大行其道,仍然被推崇为至高无上的理论。

再说当代,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作为国人,大部分已经迷失了自己,欲望、金钱、声色犬马吞噬着一切。孔孟所推崇的谦卑、礼让早已荡然无存。如果现在能在年轻人中间推崇孔孟,去掉其封建的糟粕,保留其行为处事的精华,则社会稳定,家庭和睦,可谓国泰民安。这也是目前国学班兴旺,国学大师赚的盆满钵满的原因。只是他们的孔孟都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金钱外衣。

其实我非常能理解王小波对孔孟不满的原因。因为在动乱的年代,人人高举虚伪的孔孟大旗,对科学工作者,对一切”牛鬼蛇神“革而命之,这样的悲惨,这样的野蛮,是对文化的摧残,更是对孔孟的亵渎。王小波的不满由此而生,事出有因,也的确有理有据,但如果全盘否定,未免显得有些极端。

读完这本书,还有一个发现,就是觉得王小波这个人太善于思考,换言之,就是他这个人太愿意瞎琢磨,大事、小事统统放在脑子里,然后让大脑疯狂运转,不停的在一件事或者几件事上折腾。这就如同一台长期运转的机器,一刻也不得休息,最终必将导致过度疲劳,机毁人亡。如果能够活得随性一点儿,不拘泥于小事,或者不去钻牛角尖,那么他的作品可能更深刻,更鲜明。也许,现在我们还能读到他的新作!

下面引用书中几句精彩评论,与诸君共勉:

1。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2。这种毛病就是:在使用话语时,总想交税的强迫症。

3。我认为,可以在话语的世界里分出两极。

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着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

4。这世界上假男人太多,真男人就会找不到老婆。

5。我不认为自己能够在一些宗教仪式中得到思想的乐趣,所以一直郁郁寡欢。

沉默的树读后感篇4

最近,经他人推荐我阅读了《沉默的大多数》,每一次都是拿起了放不下,放下了心里又有连丝的默默感。

在仔细阅读王小波写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书中的文字给我清澈的顿悟感和沉默的镇定。这种力量是一种站在生活之上的明确和感悟,我会在读到某段某句文字时突然激动——原来这就是我,我的人性,我的感受,我的理想和信念。他在书中一直强调智慧,知识,尊严,生活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产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事和现在的人。

知识本身是多么的诱人。学习本身就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在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现在也是这样,先是好好地求学,当了知名理论家或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当然,这是做人的诀窍。做个知识分子,似乎稍嫌不够;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还该干点别的。由这样的模式,自然会产生一种学堂式的气氛,先是求学,受教,攒到了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

我个人以为,做自己知道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但我还想指出,到岁数了,过正常人的生活,还是好的。否则把不是生活的事叫做"生活”,这是在巧言掩饰。

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金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沉默的树读后感篇5

今天,我们学习了《可贵的沉默》这一课,主要讲了老师问同学们四个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生日那天,爸爸妈妈会向你们祝贺吗?”老师问完这两个问题后,孩子们都是一片肯定的回答声。接着,老师继续问第三和第四个问题:“你们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可当老师再次问完这两个问题时,教室里寂然无声了,因为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可是自己连他们的生日都不知道。孩子们沉默了一分钟,老师又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才能知道父母的生日呢?”霎时,孩子们那一道道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回来了,还七嘴八舌地议论要如何知道。

学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父母对我们的爱是那么地无私,他们为给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用优秀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

沉默的树读后感篇6

高中时期买了王小波先生的《青铜时代》《白银时代》《黄金时代》三部曲,现在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读出了一种独特与震撼。印象里王小波先生就像初高中班里最调皮捣蛋的那一个男生,班上所有的笑料都由他贡献,老师所有的头痛都因他而起,叛逆不羁,好动有趣,但最后成绩好得不得了,因为有一颗极聪明的脑袋瓜。

借来他厚厚的一本《沉默的大多数》,里面收录了很多他在各个地方发表过的杂文与随笔。这里面每篇文章都妙不可言,又怂又犀利,用词损得不行,比喻精妙绝伦,讽刺味儿直冲脑门。假如他现在在微博发布他针砭时弊的文章,用不了五秒钟,就会被一整个吞掉。不过这件事假设一下,就已经很讽刺了。

深受那个时期的迫害,他也是在三十年后才开始写文章回忆、批判与反思。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买点瓜子坚果,边嗑边看。读者特别像瓜田里的猹,而王先生亲自带着我们在几十年前红彤彤的瓜地里上蹿下跳。可能正是沉默了太多年,当他选择不再沉默时,就劈里啪啦一顿爆炸输出,反复踩着痛点一遍遍调笑、嘲讽、抵制,辅以他别具一格且黑色幽默的文风,不由得抚掌大笑,拍案叫绝,然后静下来慢慢感受到深深的无可奈何、苦中作乐、遗憾与悲伤。

某种程度上,他也算精准掌握了喜剧的表现形式与内核。王小波先生去世于1997年4月11日,年仅45岁。有人说,没有了王小波,这个世界无趣了24年。“世界”这个词用得很妙,因为王小波先生的思想高度与格局,的确只能用世界来形容。所以他的幽默有别于搞笑,他的内容也不仅只有幽默。

这是什么呢?这是真正的脱口秀啊。

王先生的逝世真的太令人遗憾了。倘若他还在世的话,他能亲眼看看这新世纪,他能接触到更多好的平台与传播媒体。他热爱科学,热爱新事物,热爱尝试与创新,且实事求是,直率真诚。我相信有人去邀请他,他一定会登上舞台,为我们带来脱口秀登峰造极的视听盛宴。

至于具体内容,我就不太方便摘录了,估计摘了也保存不了多久。原因就在于这片瓜田的颜色,如上文所说,是红彤彤的。我不知道王先生若是现在仍在世,会不会对此颇有微词。但我认为既然能大量地出版成书,就说明也不是太坏。推荐大家买包瓜子,翻开这本书,走进顶级脱口秀大师、最损的平民思想家王小波先生的思维殿堂。

沉默的树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项链读后感优质6篇

《未来》读后感6篇

《友情》读后感6篇

《未来》读后感通用6篇

《楼兰》读后感6篇

野狼的读后感6篇

《归来》读后感6篇

《渐》的读后感6篇

阅读树读后感6篇

《铁匠》读后感6篇

沉默的树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