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冲突和矛盾的思考和解读,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面是九九范本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物故事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物故事读后感篇1
读了《爱国英雄王二小》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王二小这个少年英雄,更敬佩王二小等其他抗日英雄们,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1942年10月25日,十三岁的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鬼子进山扫荡,王二小为了不让鬼子发现隐蔽着八路军和乡亲们的山沟,故意暴露自己,与鬼子周旋,并假装给鬼子带路,把鬼子引到八路军的埋伏圈。那是条死路,鬼子很快就发现上当了,举起刀,狠狠地刺向王二小的胸膛,高高地挑起,把他摔在巨石上。与此同时,枪炮声四起,八路军全歼了这股敌人,但王二小也英勇牺牲了。
王二小,他小小的年纪,竟会不顾自身安危,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且遇到敌人,竟然能如此冷静、勇敢。他又怎会不知道,自己把敌人带进埋伏圈,必定是死路一条。但是,王二小为了八路军的安危,为了党和人民,宁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冷静、舍己为人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我震惊了,谁不珍惜宝贵的生命呢?王二小只是一个儿童,却为国捐躯,这让我第一次明白,原来儿童也可以爱国!有了那些为国捐躯、舍己为人的抗日英雄们,有谁能打倒团结奋斗的中国呢?虽然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帮助别人,从小事做起,传播正能量,将爱心播撒,让希望萌芽,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越来越好。
虽然我们不知道王二小长什么样,但我们相信,王二小的英勇事迹会永远激励人们:少年强则中国强!国家强大的光辉背后是英雄烈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请记住这个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
人物故事读后感篇2
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写诗1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他立刻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shēn)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yǒu)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胡乡绅羞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人物故事读后感篇3
?英雄人物故事》这本书让我实在太感慨了。书里记叙了既真实又打动人心的英雄故事。每一篇都向我们讲诉着英雄们永垂不朽、流传千古的爱国精神。逼供、毒刑这些在我们眼里都是可怕的,而在英雄们的眼里,这只是一个个熟视无睹的手段,不畏惧、不投降。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撑着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支撑着你们!是人民的希望支撑着你们!让你们永不倒下!
伟大的英雄们啊!虽然你们已离开了人世,但是,你们的足迹,你们的精神,还有你们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此人们的心中。看吧,现在的社会像你们这样尽心尽职的人也有:当哪里燃起了大火,哪里就会有消防队叔叔与大火展开生死拼搏;当哪里有人掉下水,哪里就会有警察叔叔艰难救人的场面;当哪里发生了大事,哪里就有侦探的日夜煎熬……难道他们只是在完成任务吗?不!他们是在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瞧,我们小学生也行动了起来,在老师的教育组织下,为灾区小伙伴献爱心······捐款捐物,那是因为我们也想为祖国献上微薄的力量,也想为祖国争光添彩。
英雄们可歌可泣的事和令人震撼的情打动了我。我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接过他们的'接力棒,继续报效祖国,让祖国的明天更辉煌!
人物故事读后感篇4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作品中的人物在我的心中撞击,他们的信念与追求,他们的痛苦与幸福。生活是很普通的,是需要创造,需要苦心经营的对于上帝的子民来说,用自己的生命作上帝的祭品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对于路遥来说,用自己的生命祭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是无怨无悔的选择。正处壮年的路遥准备写一部好作品,在精心挑选阅读了100多部文学名著之后,路遥将自己关进了书房。一方书桌,一撂稿纸,一管水笔,路遥开始了创作历程。寒暑易节,冷暖自知,写作的苦涩酸辛,除了日月星辰,恐怕只有路遥一人能说的清。但后人多喜附会,于是便有人演绎了路遥写作完毕的情状:路遥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长叹一口气。他想起自己很久没有照镜子了,于就起身踱到镜子前。用粗糙的手掌抹去镜子上的灰尘,路遥看到了一个憔悴的男人:头发凌乱,双眼深陷,胡茬满腮。鬓间,不知何时已变得斑白——没人能够否认路遥的英年早逝是因为写作《平凡的世界》而耗尽心血;没人能够否认凝结着路遥心血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杰作。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平凡的世界》无疑树立起一座丰碑。每一个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平凡的世界》,它的内容如它的名字一样,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要去埋怨生活中的不如意,更不要后悔自己的每一步抉择。
人物故事读后感篇5
“安史之乱”爆发前,曾先后有三位高官向唐玄宗说过安禄山会谋反。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因为讨厌安禄山的“狡黠”,所以告他“面有逆相”且有“狼子野心”;王忠嗣因为李林甫对自己“日求其过”,于是告他的亲密同伙安禄山日后“必反”;杨国忠因为担心安禄山与自己争夺相位,因此多次“上前言其悖逆之状”。
在古代,把“谋反”的帽子强扣在别人头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政治斗争手段。在个人喜恶、个人利益、个人权欲面前,无论是风度翩翩的张九龄,异常奸诈的李林甫,还是粗鲁霸道的杨国忠,都把颇受皇帝宠爱的安禄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都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没有真凭实据,所以他们的说法均属主观臆断和恶意诬陷。
其实,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的人是李白。天宝十一年(752)十月,李白在游历途中去了一趟范阳,即幽州,也就是安禄山的大本营,亲眼目睹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客观地预见了安禄山谋反的必然性。离开幽州后,李白写了一首诗,题为《幽州胡马客歌》,诗中的“胡马客”暗指安禄山,“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的飞扬跋扈,“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道出了自己的忧国之思。
李白之所以有这种敏锐觉察和正确判断,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其一,李白经过两次官场上的失败,政治警惕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二,李白被“赐金还山”后身处局外,更容易清醒地认识问题;其三,李白与安禄山都具有胡人血统,更容易洞悉同族人的心思。流放夜郎遇赦后,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也回忆了当年他在幽州的所见所闻。“戈”和“鋋”均为古代兵器,李白用一句“戈鋋若罗星”,犀利地揭露了安禄山跃跃欲试的狼子野心。
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李白既没有上报朝廷,也没有密奏皇帝。应该说,李白有难言之隐。当时,安禄山正红得发紫,昏聩的唐玄宗对他百般信任和恩宠,连御史大夫和当朝宰相都扳不倒他,李白一个被谗逐的文人,所说的话又有多少分量呢?再者,王忠嗣、杨国忠因为说过安禄山的坏话,一个被贬职,一个遭白眼,如果换了李白,恐怕只有被砍头的份了。所以,一句“心知不得语”,反映出了李白当年心存畏惧、有话难诉的矛盾和尴尬。
把话放在心里面,把预见写在作品中,是李白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此后,李白继续他的游山玩水,继续他的求仙访道,甚至想用“栖蓬瀛”的方式来避世。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后,剑法高超的李白不但没有投军报国,反而和普通百姓一样选择了仓皇“南奔”,甚至认为“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国难当头,李白这一系列退撄逃避的做法,既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的消极和绝望,也反衬出了“盛唐”表象下的昏暗和腐朽。
人物故事读后感篇6
?爱国英雄人物故事》一书记载了六十位中外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强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流芳千古;刘胡兰从容对铡刀,大义凛然;不满20岁的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兵重创入侵英军扭转战局;美国之父华盛顿经过艰苦斗争,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狱中用鲜血写出《绞刑架下的报告》等故事。
这些英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了祖国的存亡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爱国之心,应对挫折坚强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他们民族的一代又一代人。
我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感触很多。公元1661年4月,一个静悄悄的黎明,民族英雄郑成功率精兵2万,战船百艘,从金门出征,讨伐荷军,收复台湾。郑成功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用智慧,顽强地与荷军展开了近一年的水陆战,最后让荷兰军挂出了白旗,把荷兰人赶出了台湾岛,被荷兰人占领了几十年的台湾最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的不朽功勋,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
爸爸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同祖同宗,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当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人物故事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榜样人物事迹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