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所传递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一篇观后感可以为观众提供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让他们对作品的艺术性有更全面的认识,九九范本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西迁精神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西迁精神观后感篇1
1956年,交大西迁时,彭康校长就敏锐地决策,着手完善电子信息类学科,设立计算机、自动控制和无线电技术三个专业。不仅为我校网络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电子信息专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六十多年来,交大培养出了许多网络工程领域的人才与专家,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建功立业。我们这些青年人要学习这些前辈爱岗敬业、扎根一线、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我们应该把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他们崇敬科学、勇于探索、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得时代精神。
当今的世界,正悄然地步入一个新时代,正步入一个关乎中国国运,世界和平与繁荣、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新时代。
我们国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学校也同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不能在认识上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势必会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一流大学应有的大视野、大责任、大担当、大作为。
但在前行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来路。正是在一辈辈的西交人、西迁人的不懈奋斗下,才铸就今天欣欣向荣的西安交通大学。
当代大学生既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更是国家将来的储备之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立的绝不应仅仅是科学的理论,更要有担当国家重托的崇高意志、拼搏奉献的社会担当。
我们坚信道路是光明的,前途是美好的,西安交通大学在校领导的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奋斗下,一定会更加取得更大更辉煌的成就。
西迁精神观后感篇2
交大西迁博物馆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1956年,交通大学6000多名师生教工,响应党中央号召,满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壮志豪情,主动放弃大上海的优渥生活,义无反顾奔赴古城西安,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西迁”。64年来,他们扎根西部,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铸就了爱国奋斗的“西迁精神”。
六十多年前他们离开了家乡,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大西北的建设当中,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西迁精神”诠释出西交大为祖国而生、为民族而生,党和祖国的发展需求就是西交大的奋斗目标。在深刻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十九大报告之后,我感受到了“西迁精神”与十九大精神的一脉相承。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青年一代所承接的使命和奋斗,强调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主动实践当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西迁精神”正是老一辈的交大人在青年时期响应党的号召,满怀家国情怀,义无反顾的将青春梦想投入到家国建设当中,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的真实写照。
“党让我们去哪,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老前辈们对国家、对党的奉献精神,只因党的一句号召,交通大学全体师生毅然西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决议,党的方针指向哪,我们就走到哪;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他们的爱国情怀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提倡。
通过学习“西迁精神”,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追求个人奋斗,更要将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我们要更加珍惜党和国家以及老一辈大人为我们所创造的学习环境和幸福生活,明确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西迁精神观后感篇3
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辉煌历史,更是永恒的传承,“不能辜负西迁老前辈的期望。” 带着这份信任与重托,管晓宏投身实验室建设中。这个过程中,西迁老教授纷纷出人出力,搭平台,压担子,举荐管晓宏担任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放手让管晓宏根据国家需求组建团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代代交大人始终在西迁精神的影响下创造着交大新的辉煌,赋予西迁精神更加深刻的内涵,他们的精神在交大人的血液中持续流淌!
“典型是最好的教科书,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管晓宏院士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刻苦学习,自学考入清华大学;看到西安交通大学需要年轻一代交大人开拓创业的召唤,婉拒了母校的留校挽留,主动要求到西安交大系统工程研究所任教,决心到这片曾奋斗过的三秦大地上建功立业;赴美留学后又再次拒绝多家企业及研究机构的邀请,毅然回到西安交大,着手组建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传承西迁前辈们开创的事业。管晓宏院士说道:“不能辜负西迁老前辈的期望。”
西迁精神的内涵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管老将毕生所学所思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肩负老一辈西迁前辈的殷切期望,让其在大西北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更要秉承爱国主义精神、西迁精神,做一个踏实,能干,肯干的优秀党员。弘扬西迁精神,把西迁精神所代表的扎根西部,不怕吃苦及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融入到学习与工作之中,不断贯彻“西迁精神”,争做合格党员。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典型学,才能提高能力素质,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团结同志、紧密联系群众,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切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西迁精神观后感篇4
今天有幸参加了西安交大的讲座,令我感触颇深。
八旬的胡奈赛教授放映着幻灯片,精神矍铄地向大家娓娓道来这个伟大的故事。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师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园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
那时候搬迁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师生们都努力克服了。他们一边搬迁、一边上课,做到搬迁学习两不误。当然类似交大这样的迁徙故事绝非个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年一代人的集体选择。为“备战备荒”,数以千万计的建设者奔赴“三线”地区,内地工业产值的比重显著上升;为开垦戍边,百万“知青”向人迹罕至的东北荒原进发,“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为研发“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隐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于石破天惊蘑菇云冲天而起……军人、农民、知识青年、科学家,他们的身份或许不同,但都投身时代洪流,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书写了那段中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印证着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亦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纪念馆。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虽然,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绝不能丢。
眺望前路,让我们传承好“西迁精神”,将个人的奋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国家发展历程之中,建功立业、再创荣光!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弘扬西迁精神,为西迁精神插上翅膀。
上世纪50年代,面对国家迫切发展西部的愿望,交大人以昂首挺胸、奋不顾身的姿态,为西部的开发和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
在信息和科技发展的当今,或许不用再跋山涉水带着文化和知识迁入西部。但其蕴含的西迁精神却是我们需要且匮乏的,而西迁精神也不会在历史长河中褪色和腐朽。正如这次疫情而言,无数英勇的护士和医生赶入战场,脱离自己的舒适圈,为中国防控和疫情治疗做了巨大贡献,这无非是西迁精神的一种时代内涵,也是舍小我顾大家的精神缩影。正是这种英雄的存在,才为西迁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弘扬和传承下去。
西迁精神不仅是一种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更是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交大人以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为祖国做出贡献,以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西部带来更优良的发展。正是因为交大人的优秀满分作文网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应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才能随时响应国家的号召。正如此所言,个人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也是对西迁精神的弘扬和传播,若没有强大的实力和底蕴,交通大学又怎么为西部开发做出贡献,交大人又怎么将文化和知识带入西部为国家建设注入力量呢?正是自身的优秀和发展,才得以促进西迁精神的弘扬。顾宪成楹联中说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国家脱贫发展教育的重要工作中,无数有才能的青年教师奔赴支教工作;奔赴穷乡僻壤的乡村;奔赴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给予他们知识灌溉和灵魂的升华。正是因为有了能力,才有了我们;有了我们,才有了西迁精神的弘扬;有了西迁精神的弘扬,才有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近代文学巨擘梁任公曾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三青年,我们应以更优秀的自己,更自信的姿态,更开阔的胸怀去弘扬西迁精神,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西迁精神”只是无数为国家繁荣富强奋斗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同西迁人一样用尽了整个生命肩负起建设祖国,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使命,老一辈西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了伟大的爱国情操。
作为一名交大的学生,每当我看到有关西迁的新闻之后,我都会迅速的点开,饕鬄般的读完。六十年前,还是青春年少,激扬文字的一群青年,在国家的利益面前,毅然决然的选择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贫瘠的大西北,六十年过去了,他们都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有的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他们在这里默默的付出,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就这样,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这是让每个中国人都热血澎湃的一份赤子之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更应该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的胸怀,起于自身,但绝不局限于自身。放眼未来,我们将会是时代的引领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六十年前我们的前辈们便以身作则,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家国情怀,今天已经到了我们接受这个伟大传承的时刻了。历史的巨浪一直在奔腾着,我们也应该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好好学习、认真研究自己的专业、积极实践,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努力在自己的本专业上寻求突破,真正将爱国主义精神化信念为实际行动。我们立志要学习“西迁精神”, 扎根基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6篇《西迁精神观后感》,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秘范文最开心的事情。
西迁精神观后感篇5
60多年前,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应党中央的号召,交通大学主体由上海西迁至西安。交大1400多名教工克服重重困难,离开故土来到西安,从此扎根西部,开创了西安交大的壮丽诗篇。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会批准,将“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作为西安交大一员,被62年前交大师生全力响应国家号召,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种.种困难,义无反顾迁往大西北,建设祖国的大西北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西迁彰显了交大师生“爱国爱校、顾全大局,明大理、识大体,一心为国、不计得失的家国情怀。”他们的精神像一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一代交大人爱国、奋斗、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要传承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爱国、爱校、爱院、爱岗、敬业,以实际行动诠释西迁精神。
今日听取了“西迁精神”宣讲报告,对西迁精神有了更加明确、深刻的体会。报告会上胡奈赛教授介绍了老一辈交大教授的事迹:钟兆琳教授安顿好病重的妻子,率先垂范、带头西迁;陈学俊教授上缴上海的房产,携带家人来到西安。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表现出老一代交大人热爱祖国、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交大人,感觉备受鼓舞,心潮澎湃,应将老一代教授西迁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时刻对照检验自己,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西迁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个交大人必须继承及发扬的优秀品质。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以西迁精神鞭策自己不断前进。
西迁精神观后感篇6
通过学习西迁精神,我们了解到了当年交大西迁时的一些情况,也意识到这次西迁对于整个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影响。
半个世纪前,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从发达的上海来到了落后的西安,并在这里修建校园,安装器材,扎根于此地。从此以后,西安交通大学一直在为国家的梦想,民族的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中间,交大老一辈经历了太多的困难和磨炼,可以说现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成就都是他们老一辈的付出换来的。当年西迁时的老前辈,他们在极其恶略的环境下,花费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校区的搬迁,并顺利开学迎新。他们的这种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令我们每个人感动。虽然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的精神永存。
传承好西迁精神,口号,文献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很难让人真切的体会到西迁的精神内核与实际困难程度。因此,拿上一张印有“公鸡”图案的中国地图,我们开起了大脑风暴。从上海到西安,路程遥远,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太多。我们从小处细处着手,讨论关于西迁的细节,例如准备的物资,校址的选定等等。从这些讨论中,我们能够实际地体会西迁之不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西迁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这一点。所有的一切从零开始,这中间的种.种不易难以述尽。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体会到西迁精神的真正意义与内核。让今后的西迁精神传承 变得更加有现实意义与基础。
交大西迁现在已经成为过去留给现在的一点佳话,但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我们更需要老一辈交大人的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我们要在西迁精神的带领下,为交大争光,为祖国复兴做出贡献。
西迁精神观后感篇7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是“西迁精神”的核心要义,同时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优秀品质。我对“西迁精神”的内涵感触很深,真切体会到了交大人西迁的不凡历程,觉得西迁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凝聚成了今日的累累硕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用心体会领悟“西迁精神”,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西迁精神”。
62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来到西安扎根创业,西安交大的建设者用辛勤的实践,在三秦大地上熔铸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奋勇前进。
而如今身为交大学子的我们走入西迁历史纪念馆,浏览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重温那些过往交大师生们艰苦创业,不辞艰辛扎根西北的流金岁月、奋斗年华。在西迁历史纪念馆内,展厅里陈列的几本迁校时期的教科书,那泛黄的纸张上留下的却依旧是整洁的字迹,丝毫看不出印刷的痕迹。而由于当时艰苦的条件,这些看来整洁的教材,是当初一笔一划小心刻制后再进行油墨印制而成的。而通过这一个个微小的细节,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表均显制书之人的细致灵巧,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透过一页页珍贵的文献得以流传至今,他们挥洒青春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奋发岁月跃然纸上!而每一位看到这本书的交大学子都一定会有所感悟,对学问之道有所思虑。
不光是在校园,我们交大的“西迁精神”在社会上也是颇具影响。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精品剧目、大型现代秦腔戏《大树西迁》再次走出陕西来到北京,在梅兰芳大剧院进行了首演。《大树西迁》讲述了留洋回国女教授一家三代西迁的故事。该剧在演出初期就得到社会各界强烈反响,400多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深受观众喜爱。可见观众们对于“西迁精神”的认可与尊重。而在此次会议上,作为提案联名人之一,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正是这部戏的主角,她对“西迁精神”感受颇深,她提交的第一份提案就是关于建议设立“西迁精神”纪念馆。她说:“‘西迁精神’在当代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创业精神。希望通过建立‘西迁精神’纪念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些西部大开发拓荒者的感人事迹。”通过李梅等人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西迁精神”,这种精神一定会影响更多的人,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它、关注它、学习并效仿它,在社会范围内引领起“西迁精神”的学习浪潮。
“西迁精神”也得到了总书记的认可与宣传。在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交大西迁老同志们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并且在2018年的新春贺词中再次提到了老教授们,当时我也非常认真地进行了学习,我的感触是年轻时的教授们毅然决定投身西部奉献自我,而80余岁的他们现在仍紧跟国家趋势,关心并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教授们的信件中“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这句话非常地打动我,这里就是他们所进行的事业,就是他们所爱的土地,就是他们的家!我看到了老一辈交大人用自己的行动铸就的金子一般的“西迁精神”。
步入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好西迁精神更是我们身为交大人要关注的部分,我们的王树国校长就曾表示,西安交大会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学校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的主导思想,并付诸实践——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就是西迁精神在新时代引领交大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的又一创新举措。作为新时代西迁精神的新传人,西安交大将继续牢牢扎根祖国西部,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勇于扛起高等教育改革排头兵这面大旗,为国家建设、西部发展作出西安交大人新的贡献。我也在上学期有幸参观了西部科技创新港,对宏大的设计、全方位的科研孵化产业印象深刻,对我们交大未来的发展更是抱有相当的自信,我也非常憧憬未来能够为交大、为陕西、为西部建设添砖加瓦!
当下,我国高校在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一定会高质量发展,我们研究生也要践行“西迁精神”,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书写不负时代和人民的人生华章!
西迁精神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