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紧密结合教材,确保教学的连贯性,我们可以通过教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九九范本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角形特性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角形特性教案篇1
【学习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教育部审定·数学》四年级下册p59—61页。
【内容分析】
认识三角形和认识三角形特性在四年级中属于较为简单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因为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过画垂线,所以给三角形画高能起到很好的迁移。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27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人。本班的每个学生都活泼可爱,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但是有一半的同学的数学基础较差,差生占50%。是本校数学成绩中等的一个班。他们不仅计算能力差,空间想象能力也差。因此为了上好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另外我还精心制作了一些教具,来进行直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2、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会在三角形上画高。
【学习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学习难点】
给三角形画高
【学习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出示埃及金字塔的和桥的资料图。
2、你从图中发现三角形了吗?
3、展示目标: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1、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摆三角形,上台展示。
2、出示以下三角形引导学生说出三角的定义。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4、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
5、小组合作阅读60页,回答三个问题。
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怎么画三角形的高?
自己画一条三角形的高。
6、一个三角形的有多少条高、
7、生活中的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举例子
8、如何增加椅子的稳定性?
三、测评训练。
完成课文65页第一题。
三角形特性教案篇2
设计说明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体现数学特色的前提下,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有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让学生用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力拉,再让学生用4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捏住对角用力拉,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知。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而明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体验,又能使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知识的全过程。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方式。在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说说怎么修理松动的椅子等,这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角形、四边形教具 投影仪
学生准备 练习纸 长度相等的小棒若干个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创设生活情境。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你知道图中呈现的是什么吗?(埃及的金字塔和南京长江大桥)从图中的建筑物中你能找到三角形吗?(学生到屏幕前指出找到的三角形)
2.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眼力可真好,图中有很多三角形。(同时点击课件,抽象出三角形)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性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为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60页例1。
(1)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然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教师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预设
生1:有3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或有3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3: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4:由3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5: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让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讨论:怎样说更准确?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3条线段”“围成”。(此处重点解释“围成”就是首尾相连或者说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样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课件出示三角形abc)
三角形特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
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
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
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
⑵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
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屏幕出示例3的图,让我们帮助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小明每天上学从哪条路走最近?为什么?(中间的这条路最近,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⑴游戏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游戏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赢。
请学生推荐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学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先让女生选择一个图形,另外一个就是男生的。
请大家预测一下,男生和女生谁会赢?为什么?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要想使这个平行四边形也能够固定住,该怎么办呢?(加上一根木条,形成两个三角形。)
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⑶你瞧:这张桌子摇摇晃晃多危险啊!有什么办法加固它呢?
斜着钉两根木条,组成三角形。
4、学习三角形的高
⑴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点,例如,我们可以给这三个点分别取名字为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称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分别称为ab、ac、bc,下面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每一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⑵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醒注意:高要画成虚线,而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几条高?为什么?(有三条高,因为每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⑶学生练习
请每位学生在课本86页,练习十四第一题,请你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高。
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并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你能画出几条高?那么,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好吗?
(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说说怎么检查)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具有稳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还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并且学会了给三角形画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
三角形特性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
学具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框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1.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出示流动红旗、建筑框架、吊车、笔筒)
(学生回答指出都有三角形)
2. 导入课题:同学们的眼力可真好,对, 这些物体中都有三角形(同时点击课件,抽出三角形)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大家看,在这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中,你能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吗?(分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评价,得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是的。刚才同学们所发现的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你能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并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利用实物投影仪交流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形成了一致的看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请同学们对照刚才几个同学的说法,判断一下: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现在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准确?课件出示完整定义。(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此处可点一点“围成”就是首尾相接,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
师:如果换上不同的字母,怎么叫呢?(指名说说)
师: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三角形abc。(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也画一个三角形abc)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师:在我们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地方很多,你们看(课件出示: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你发现了什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有道理。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教师拉动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三角形,我请两个同学来拉拉看,(指名)感觉怎样?(拉不动)拉不动说明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稳定性并板书)
师:正是因为三角形的这一特性,所以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广泛,你能举个例子吗?(房顶做成三角形的,台历、斜拉桥、吊车)
师:刚才我们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你能想办法让这个四边形也拉不动吗?
(指名说)为什么?(教师演示)
师: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你能来运用吗?
巧手实践。
(1)学校的椅子坏了,有点摇摇晃晃,谁能利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想个办法把它修好?
(2)路边的小树被风刮倒了,要把小树固定住,可是路边只有一根木棍,怎么办呢?
四、教学三角形的高
师:我们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人们常常把很多物体设计成三角形。(出示图片:斜拉桥。)
师:在这座斜拉桥上你看到了什么?
要想知道这座斜拉桥从桥面到顶端的高度你准备怎么测量?在同学们的桌子上也有一幅这样的图,先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可以在练习纸上操作。
集体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这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我们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请你想一想,该怎样作高,试着在刚才画好的三角形abc内作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比一比,谁作的高最规范、最漂亮。
(学生尝试作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交流作高的过程。教师示范画出一条高。(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画三角形的高,其实就是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段。)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发现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三角形的高就是过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段。)
教师小结:对,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一组线段。
师: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学生在书上操作,然后评议交流。三角形有几条高?
小结: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只是他们的高各不相同。
你能给这两个三角形画高吗?(练习纸上画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三角形特性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68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2、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掌握判断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正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分别是怎么走的?
生: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走。
第一条:家邮局学校 第二条:家学校
第三条:家商店学校
师:哪条路最近?
生:家学校的路最近。
师:为什么家学校的路最近?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三角形的特性(二)(板书)
二、自主探究
1、体验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
师:为什么大家认为中间这条路最近?
生1: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线拐弯了,绕远路,所以中间这条最近。
生2:我生活中这样走过,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
生3:我在课本的图中通过测量得出中间的这条路线最近。
师:家、邮局、学校,我们可以看作三个点,你能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
生: 观察情境图我们可以发现家邮局学校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其中家到邮局的距离+邮局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师:家商店学校呢?
生:家商店学校也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家到商店的距离+商店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师:通过上面的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角形特性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的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概括三角形概念,知道三角形的特点,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在游戏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唯一性,从而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性。
3、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图片引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初步感知三角形。
2、出示三角形这一单元的结构图,使学生了解本单元将要学习哪些内容,后指出本节课重点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二、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
1、研学活动:
(1)图片中描出三角形。
(2)用直尺画出三角形。
(3)交流概括三角形概念。
2、展学————展学预设:
(1)一描:线段、首尾相连。
(2)一画: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概括:结合描和画三角形的过程,总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3、追问: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4、举例: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abc。给三角形起名字。
三、掌握三角形高和底得概念,会画三角形高。
出示研学提示,借助研学提示进行自学。
1、研学提示:
(1)读一读、圈一圈:打开书60页,抓关键词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
(2)画一画、说一说:尝试给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作一条高,和同桌说你的画法。
(3)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
2、展学————展学预设:
(1)关键词:顶点对边垂线垂线段
(2)注意画高是要用虚线,标清垂直符号相应的高和底。
(3)不同底边对应的高也不一样,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对的。
(4)当三角形中有一个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
四、三角形的稳定性
1、游戏研学:
(1)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若干长度相同的小棒,在单双两号组之间展开比赛。
比赛规则:单号组的同学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双号组的同学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哪一组摆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多,哪个小组就获胜。
(2)请单双两号各出一组展学汇报。
2、展学
(1)展学预设:双号组,能拼出好多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因为四边形易变形。
(2)单号组,三边长度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都确定了。通过三角形唯一性体会其稳定性的特性。
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图象:电线杆、自行车。你还知道那些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特性教案6篇相关文章:
★ 亮眼睛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