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丰富的课外延伸活动,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是课堂管理的核心,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下面是九九范本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蒙氏数学《配对》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蒙氏数学《配对》教案篇1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认知的匹配,让幼儿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准备:
1、购买好4种以上水果若干(如苹果、梨、香蕉、桔子等、西瓜、火龙果等等)。2、果盆4个。
3、水果奖章数个。
4、图片,卡片。
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梨、香蕉、桔子各若干只。
2、出示贴有苹果、梨、香蕉、桔子图案的果盆各一个。
3、让幼儿自选一个水果,跑到相应的果盆前将水果放到果盆中,然后跑回。4、每次都放对的.幼儿获得水果奖章一枚。
指导重点:
1、根据实物水果的形状、颜色与果盆上水果图案进行认知匹配。
2、让幼儿学说水果名称。
活动结束:
小朋友互相探讨,然后一起听音乐,吃点心。
蒙氏数学《配对》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在活动中有趣和快乐。
2、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成双的鞋子(拖鞋、高跟鞋、皮鞋、凉鞋、溜冰鞋等)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的口吻,请幼儿帮助猫妈妈(教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1、请幼儿初步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幼儿分散收拾。
评析: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导入活动。在这环节中,有很多小朋友对一些外型特别的.鞋子(如溜冰鞋)能正确配对,而对一些颜色相近或外型相似的鞋子有很多配错了。
二、幼儿讨论
1、你是怎么收拾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2、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鞋子叫一双,是好朋友,所以要放一起。
评析: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游戏:对对乐。
1、幼儿每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
2、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评析:以游戏形式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和成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积极快乐的情绪中,连平时常拿错鞋子的几个小朋友也配对成功。
四、依据配对的方法,幼儿再次收拾鞋子
1、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架上(可进行分组)
2、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评析:这一环节与第一环节首尾呼应,又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通过师生共同检查鞋子的配对情况,再一次帮助个别幼儿对配对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孩子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认识。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单只鞋的图片,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巩固按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活动反思:
1、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
本活动的设计以"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宗旨,价值取向强调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取经验,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配错鞋子),于是我生成了《鞋子对对碰》这一活动。通过幼儿的实践,来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生活,促进幼儿的发展。
2、让幼儿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学习。
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让他们共同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修正。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提供合理的"平台"。
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习。
蒙氏数学《配对》教案篇3
教学目标:培育孩子的观测和察看力及认识和感知的相配,让孩子相互沟通一下。
教学预备:
1、买好4种上面水果数个(如苹果、梨、甘蕉(即指:香蕉)、橘子等、水瓜(就是:西瓜)、火龙果等等)。
2、果盆4个。
3、水果奖章数个。
4、图片,小卡片。
教学过程:
1、展示苹果、梨、甘蕉(即指:香蕉)、橘子各数只。
2、展示贴有苹果、梨、甘蕉(即指:香蕉)、橘子图形的果盆各一個。
3、让孩子自选一個水果,跑到对应的果盆前将水果放到果盆里,接着跑回。
4、每一次都放对的'孩子得到水果奖章1枚。
指导要点:
1、依照物品水果的外形、色彩与果盆上水果图形开展认识和感知相配。
2、让孩子学讲水果名字。
教学完结:
孩子相互讨论,接着一块儿听music,吃点心
蒙氏数学《配对》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保护牙齿的一般常识。
2、让幼儿知道牙齿的功能,增强保护牙齿的意识。
3、使幼儿明白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洁,保护牙齿的方法,要求幼儿养成每天早晚在家刷牙的好习惯。
4、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活动准备:
牙齿模型、牙刷
活动过程:
1、⑴教师手拿小花茶杯,做漱口的动作,引起幼儿的注意。
⑵教师:“刚才你们看到老师在干什么?”(幼儿:“漱口”注意发准音)
⑶教师边动作过示肥读儿歌。
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讲述故事《小熊拔牙》引发幼儿对牙疼现象的注意,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中思考龋齿的成因,“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小熊为什么会牙疼?”
“小朋友可以两个两个互相讨论一下。”
2、对照牙齿模型,结合故事内容,让幼儿初步了解牙齿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简单讲述龋齿的`成因。
“没有了牙齿我们会怎么样呢?”
3、引导幼儿归纳牙齿的功能,讲述保护牙齿的要点。“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牙齿呢?”
4、助幼儿了解牙刷的特征和作用,知道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洁,保护牙齿的方法,学习正确的刷牙方
法。“请小朋友门看看,摸摸牙刷,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
5、老师一边朗诵儿歌《刷牙》一边在牙齿模型上示范。
6、小结幼儿刷牙方法,提出每天早晚在家里坚持刷牙的要求。
延伸活动:
让幼儿教给其他小朋友刷牙的方法,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一幅小朋友讲卫生的图画。
活动评价:
本节活动抓住了幼儿日常生活当中的健康问题,用故事讲解的方法充分的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并运用教具增强了幼儿的自主性和操作性,使幼儿很快的学会了儿歌,并在卫生习惯上有一个健康的认识。的延续性是本节活动真正的价值所在。
活动结束
附儿歌:《小牙刷》
小牙刷,手中拿,早起晚睡先刷牙,
“沙沙沙,沙沙沙”从上往下轻轻刷,
从下往上仔细刷,里里外外都要刷,
爸爸妈妈夸奖我是个讲卫生的好娃娃。
蒙氏数学《配对》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巩固9以内数量物品的点数,能进行相同物体数量的匹配。
2、学习补足物品数量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进行9以内数量物品的点数,学习相同物品数量匹配。
1、教师:这些花漂亮吗?有几种颜色的花?这些花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引导幼儿分别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有多少朵?
3、花园里有这么多花,会吸引什么来这里呢?(蝴蝶和蜜蜂)
4、教师出示有7只蝴蝶的图片,请幼儿数一数有几只白蝴蝶,白蝴蝶的数量和什么颜色的花一样多。
5、教师再出示8只花蝴蝶的图片,请幼儿数数有几只花蝴蝶,花蝴蝶的数量和什么颜色的花一样多。
二、对照9以内的点卡,补足物品的数量。
1、教师出示有5只小蜜蜂的图片,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蜜蜂?黄颜色的'花有几朵?还要再来几只小蜜蜂,就能让小蜜蜂和黄颜色的花的数量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办法。
3、教师出示9的点卡,教师:这是什么?数一数有几个点子?(9),我们把5只蜜蜂放在点子卡的下面,一个对着一个,再数一数还有几个点子下面没有蜜蜂,就是还缺少几只蜜蜂。
4、教师将9只小蜜蜂的图片放在一起,请幼儿点数,进一步确定小蜜蜂的数量和黄颜色的花数量一样多。
三、通过游戏巩固9以内数量物品的掌握。
1、游戏:看数字捶捶背。
玩法:两人一组,一人从1——9的数字卡中任意抽取一张数字,看一看是数字几,然后就在另一位幼儿的背上捶几下,被捶的幼儿说出捶的次数,若与数字卡的数量相同,游戏成功,交换角色。
2、游戏:看数字捶捶背。
玩法:7——8为幼儿一组,把小椅子摆成小火车的样子,幼儿骑在小椅子上排成几列。每列最后面一位幼儿由一套1——9的数字卡,该幼儿任意抽取一张数字卡,数字卡是几,就给前面的小朋友捶几下背,前面的小朋友认真计数被捶的次数,然后再给前面的小朋友捶一样多的次数,一次传到最前面的一位幼儿,最前面一位幼儿大声地说出是数字几,看哪一组传得快。(要求数字卡不能让前面的小朋友看到,捶的时候力量要适当,前面的小朋友不能往后看。)
蒙氏数学《配对》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将两个相同的或相关的物体放在一起。
2、萌发初步的逻辑意识。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4、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5、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小猪的一家:4种颜色的彩笔,与彩笔同色的4个篮子。
2、学具准备:小猪的一家中的鞋子、袜子和手套,4种颜色的彩笔及相关颜色的篮子,大小不一样的暗扣若干,大小不同的锁和钥匙。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动一动。幼儿一边按节奏念儿歌《动一动》一边走线,并做相应动作,走、跑、跳等交替进行。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小朋友一起来玩“彩笔对对碰”。
请幼儿看一看桌面上的彩笔:小朋友这些彩色笔的盖子都跑哪去了?我们把它们都找出来吧,(快思 )教师示范:给红色的彩笔盖上红色的盖子,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红色的笔就找红色的盖子,然后放进红色的篮子里。
三、幼儿动手操作。
教师将幼儿分组操作。
第一组:操作学具小猪的一家。
第二组:操作暗扣,幼儿根据暗扣的大小,公母配对。
第三组:操作图片,找缺失并配成完整的图片。
第四组:看谁找的对。幼儿根据一样实物,找出另一半配对。
四、游戏活动。
游戏“对对碰”幼儿两人一组一边念儿歌《对对碰》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引导幼儿将学具成对放好,如将袜子配对放在一起,直到收拾完毕。、
教学反思:
活动的开始我创设了情境“帮鞋子找朋友”,让幼儿从关注自己脚上的鞋子出发,通过观察,使幼儿知道脚上鞋子有两只,两只鞋子是一样的,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在“帮鞋子找朋友”环节中,请幼儿根据手里的单只鞋子到很多鞋里去找另一只一样的鞋子。在出现问题后,及时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讨论,讨论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帮助幼儿解决了特征混淆的问题,使幼儿知道一样颜色、一样花纹、一样大小的两只鞋子是一双鞋子,丰富了一双的概念。在操作环节:材料的设计考虑到了鞋子大小花纹一样颜色不同、颜色花纹一样大小不同、颜色大小一样花纹不同,这几种在操作材料中都显示出来,由于在前面“找鞋子”环节中幼儿出现了问题,幼儿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操作中都能正确成双配对鞋子。整个活动,老师的指导有针对性,由简到难,层层深入,有效的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最后环节“鞋子碰碰舞”,提供给幼儿的鞋子在颜色、款式、大小上有了帅选,方便幼儿在“碰碰舞”中快速寻找到和自己手中一样的鞋子的朋友,游戏中并不断和旁边小朋友交换不同的鞋子。以游戏形式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和成长。
蒙氏数学《配对》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细致分辨相似图案之间的差异。
2、正确判断并找出一模一样的物品。
教学准备:
教具:橙边大卡片4张、红边大卡片16张(4组,每组4张)、小猴大卡片1张、磁铁(自备)。
幼儿材料:游戏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介绍新朋友。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有一位客人来这里,它是谁?”
2、欢迎新朋友。
师:“哦!我们对它表示欢迎吧!”(师带领幼儿一起鼓掌)
3、为新朋友起名字。
师:(拿起小猴子大卡片遮住脸,声音稍变,模仿小猴子)说:“你们好,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帮我取一个吧?”(老师挑一个幼儿起的名字运用,如‘花花’等)
4、和“花花”一起去超市购物。
1)师:“花花想去超市买东西,你们去过超市吗?”
2)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花花去超市逛一逛,为―家人购买他们想要的物品。”
二、游戏“买东西”
1、为爷爷买毛巾。
1)师:请幼儿找出到爷爷的购物单卡片,提问“爷爷想要买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游戏图上的4条毛巾。“观察四条毛巾哪里―样,哪里不一样?”
3)师:“爷爷想要买的毛巾是怎样的?”请幼儿找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一模一样的毛巾?”
4)师:(同幼儿一起总结)爷爷想要买的是“旁边两条蓝色条纹,中间一条橘黄色条纹”的毛巾。
2、为奶奶买鞋子。
1)师:请幼儿找到奶奶的卡片,提问“奶奶想要买什么?”
2)师:“游戏图里购物架上的4双鞋子―样吗?仔细观察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师:“奶奶想要买的鞋子是怎样的?”请幼儿找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4)师:(同幼儿―起总结)奶奶想要买的鞋子是“鞋面淡黄色,鞋面上方的边是红色、下方的边是绿色”。
3、为爸爸买包。
1)师:请幼儿找出爸爸的卡片,提问“爸爸想要买什么?”
2)师:请幼儿直接在游戏图里找出爸爸想要买的包,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3)师:(同幼儿―起总结)爸爸想要买的包是“中间红色的、上下为绿色的”。
4、为妈妈买围裙。
1)师:请幼儿找出妈妈的卡片,提问“妈妈想要买什么?”(为幼儿介绍围裙)
2)师:请幼儿在游戏图里找出妈妈想要买的围裙,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3)师:(同幼儿―起总结)妈妈想要买的围裙上狗的颜色是“脚和耳朵中有一只耳朵是白色的,其它都是黄色的`”。
三、集体游戏“一样的商品”
1、为老师买毛巾。
1)师:“小朋友找到了一家人想要买的物品,真棒!现在老师碰到了困难,请你们帮助一下!帮老师找出这条毛巾。”(出示任意一条红边毛巾大卡片)
2)师:请幼儿在游戏图里找出并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帮助老师找一样的包。
师:(任意出示一张包的红边大卡片)请幼儿在游戏图里找出一模一样的并说出寻找的方法。
3、帮老师找鞋子和围裙。
师:教师逐一出示鞋和围裙的橙边大卡片和相应的4张红边大卡片,让幼儿分组分别从红边大卡片中找出与橙边大卡片―模―样的鞋和围裙,然后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其它三张红边的与橙边大卡片之间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总结
师:“今天你们学会了新本领,帮助大家在超市里找到了与想要买的一模一样的物品,花花和老师都很感谢你们。”
点评:本活动选用了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创设了去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帮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购物,整个活动的安排自然紧凑,活动一开始,孩子就进入角色,激起了愉快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紧扣目标“发展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比较和辨别事物间的细小差别”。同时又十分重视每个孩子的思维过程,反复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的?”“为什么说这是xx想要买的呢?”从中隐含着让孩子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明显到不明显的)。在方法上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先集体帮助爷爷、奶奶购物,后个别操作,最后大家自由选择,为老师购买商品,幼儿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本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语言尚且不够规范、简练,“一模一样”这个词组应该多重复,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
蒙氏数学《配对》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迁移生活中的经验,给成双成对使用的物品配对。
2、在教师的鼓励下,能用语言简单讲述物品匹配的理由。
活动准备
教具:彩色锁链,《活动用书》第19、20页,笔。创设didi鼠家的场景一有门、床、桌子、椅子,桌子上放着被子,椅子上放着盆,椅背上放着毛巾。
学具:红、黄、蓝、绿彩色锁链各2个,《活动用书》第45页的鞋子、手套、筷子、上衣、勺子、帽子贴图各1个,白板,《活动用书》第19、20页。
把家中相关联物品配对
活动过程
教师:“didi鼠邀请我们来他家作客。”教师带幼儿进入创设的情境中。
教师:“didi鼠请我们在家中等一会儿,他和妈妈去买东西了。咦,didi鼠还没来得及把家里的东西收拾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引导幼儿观察didi鼠家中的物品。
教师:“我们一起帮didi鼠重新整理一下好吗?想一想应该整理哪些东西?把它们放哪儿?为什么?”请幼儿帮助调整物品,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放。如:被子和床是好朋友,被子要放在床上;桌子和椅子是一对好朋友,椅子要放在桌子下面;睑盆和毛巾是一对好朋友,它们要放在一起……操作活动1(《活动用书》第19页:物品找朋友)
教师:“哟,didi鼠宝宝和妈妈从超市买东西回来了!”教师:“他们都买了些什么东西?新买的物品可以和家里什么东西放在一起呢?”看看、说说左边和右边方框里有些什么东西。教师:“哪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才能做一件事呢?请你取出同色的锁链分别放在这两个物品的旁边,再说一说它们在一起可以做一件什么事。”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讲述匹配的理由,如:碗和勺子可以用来吃饭。
操作活动2(《活动用书》第20页:物品对对碰)
教师:“瞧!didi鼠宝宝和妈妈还买来许多物品呢。”教师:“这些物品是需要配对才能使用的,我们帮didi鼠宝宝将配对才可以使用的物品放在一起。”请幼儿从第45页取下鞋子、手套等贴图摆放到需要配对才可以使用的物品旁,并说一说理由。拓展活动:配配乐
了解生活中配对使用的物品,并尝试按用途给两个物体进行配对。
能较清楚地讲述物品的用途。
幼儿每人带两个配对使用的物品,如茶杯与杯盖、瓶子与瓶盖、笔与橡皮、笔与本子、鞋子与袜子……请幼儿将自己带的物品放在一起,教师帮助幼儿将配对使用的物品分开摆放。请幼儿轮流上来拿两样物品,要求这两样物品配合起来能做一件事。请幼儿介绍自己拿的是什么物品,为什么拿这两个物品,如:笔与本子,铅笔可以在本子上写字。出示一些可以与多个物体匹配的材料,启发幼儿思考:它们还能与谁合起来做另一件事?如本子还可以和蜡笔一起用来画画。
蒙氏数学《配对》教案8篇相关文章:
★ 剪纸蒙氏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