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创新,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质量,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加有条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更加系统和有条不紊,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立交桥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立交桥教案篇1
教育活动:
立交桥
目标:
知道立交桥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感受不同立交桥,体会立交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准备:
带领幼儿体验立交桥;建筑区已有搭建立交桥基础经验;
幼儿收集相关资料、图片
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活动,幼儿交流、分享经验。
2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1) 这些桥你认识吗?叫什么名字?在哪里见过?
(2) 这些桥一样吗?它的形状像什么?
(3) 为什么要造桥?想一想如果现在没有立交桥北京的道路会怎样?
(4) 奥运会即将开幕立交桥会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什么?
(5) 教师小结:
立交桥是现代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标志,它可以让汽车畅通无阻的.通过一个个路口,不必在路口慢慢的等红绿灯,免去交*路口拥堵的烦恼。现在北京在二、三、四、五、六环、高速路上都建起了多座立交桥,城市立交桥越多城市现代文化程度越高。奥运会开幕时各国来宾来到北京可以在道路上畅通无阻的行驶。
3介绍几种立交桥
4学习儿歌《立交桥》
立交桥像彩虹,
高高架起在空中,
沟通东西和南北,
秩序井然顺序行,
首都交通展新容,
道路平坦又畅通。
延伸活动:
1幼儿以绘画形式表现立交桥。
2引导幼儿在建筑区搭建各式立交桥。
立交桥教案篇2
科学活动:立交桥和天桥
活动目标:
1、 欣赏城市交通中现代的桥:立交桥、天桥,了解它们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
2、 小组讨论、合作并采用多种方法制作立交桥模型。
3、 大胆地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1、 课件“立交桥”欣赏。
2、 故事图片“马路上面的桥:天桥”、“交叉的桥:立交桥”
3、 积木,各类废旧纸盒、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1、 故事“交叉的桥”,引出活动,了解立交桥给人类交通带来的便利:
提问:狗熊司机为什么急得满头大汗?
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2、 欣赏立交桥,进一步了解立交桥。
(1)幼儿小组交流:
提问:你见过立交桥吗?在哪里见过的,是什么样的?
(2)欣赏课件
教师引导幼儿主要从造型上欣赏。
你喜欢立交桥吗?为什么?你喜欢晚上的立交桥还是白天的立交桥,为什么?
3、 教师介绍天桥。
故事“马路上面的桥”。
4、幼儿分组讨论合作制作立交桥或天桥。
(1)介绍材料。
(2)小组讨论,并把打算和想法介绍听。
(3)幼儿分组制作。
5、作品介绍参观。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时在学习同伴作品基础上再次创造。
立交桥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综合运用架空、垒高、平铺、延长等技能搭建环形立交桥。
2、能运用各种技能搭建立交桥的周边环境如超市、居民楼、动物园等。
3、学习与同伴协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建构任务。
活动准备
立交桥图片、木质积木、纸盒、拼插玩具、玩具汽车、树、各种动物若干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立交桥的图片,感受环形立交桥的结构。
2、告诉幼儿今天的搭建任务。并提出要求:
①、小朋友一定要互相合作完成今天的任务。
②、在搭建过程中不要大声喧哗吵闹以免影响别的小朋友。
③、摆放积木的时候要轻拿轻放,不需要的材料要及时放回去。走路要当 心,不要碰倒别人搭好的成品。
3、将幼儿分成四组,进行搭建活动。
4、请幼儿当小小讲解员介绍自己的作品。
5、幼儿相互欣赏作品。
6、结束。
建构游戏"立交桥"教后记
刚一拿到这个题目我就在想"立交桥"真是个比较老的题目,但使它又与幼儿的生活很接近,每天都要接触,可是能有几个幼儿会对立交桥的特点有很细致完整地了解呢?所以我决定要动一动脑筋来设计教学过程,让由儿真正了解"立交桥"的含义和特征,学会探索搭建方法,建立搭建对象与材料的关系。
一、准备过程
1、我请幼儿收集一些有关立交桥的图片。
2、准备各种形状的本色积木,没有辅助材料是一节纯积木的搭建活动。
3、挑选一些能表现立交桥的不同形状的积木。
二、教学过程
我一开始先让幼儿依据自己的经验来说一说立交桥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叫立交桥?与普通的桥有什么区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孩子们利用收集的图片边观察边讲,讲的很细致全面。接着我们便引导幼儿逐字来分析,"立""交""桥"分别是什么意思?怎样用积木来表现?在表现"交"时孩子们用不同高度的积木当桥墩把两座桥面交叉起来,还知道可以用一样的积木2快来表现不同高度的桥墩也能搭出交叉、交错的桥来。孩子们兴趣很高,最后我请幼儿俩人一组共同搭建立交桥,有的幼儿还将自己搭的和其他小朋友搭的接成一个大的立交桥。
通过这次教学的尝试,我觉得孩子对于"立交桥"的理解很透彻,对于他们选择适宜的搭建材料和搭建方法奠定了基础。每个幼儿的头脑是清晰的,在搭建中有的幼儿合作意识还不够,还需加强培养。对于特别内向的幼儿应为其提供丰富的材料,容许他独自来完成新内容,为合作搭建做好准备,使其有自信心的与同伴合作搭建,体验成功的.乐趣,这一活动基本上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
立交桥种类和通行方法
1.单纯式立交桥
单纯式立交桥是立交桥中最简单的一种。这种立交桥主要用于高架道路与一般道路的立体交叉,铁路与一般道路的立体交叉,其通行方法极其简单,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行驶。
2.简易式立交桥
简易式立交桥主要是设置在城内交通要道上。主要形式有十字型立体交叉、y型立体交叉和t型立体交叉。其通行方法为:干线上的主交通流走上跨道或下穿道,左右转弯的车辆仍在平面交叉改变运动方向。
3.互通式立交桥
互通式立交桥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三枝交叉互通式立交桥,包括喇叭型互通式立交桥和定向型互通式立交桥。
(2)四枝交叉互通式立交桥,包括菱形互通式立交桥、不完全的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桥。完全的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桥和定向型互通式立交桥。
(3)多枝交叉的互通式立交桥。
互通式立交桥的通行方法:
①苜蓿叶型立交桥通行方法:
通过苜蓿叶型立交桥时,直行车辆按照原方向行驶,右转弯车辆通过右侧匝道行驶。左转弯车辆必须直行通过立交桥,然后转进入匝道再右转270度。
②环型立交桥通行方法:
通过环型立交桥时,除下层路线的直行车辆可以按照原方向行驶以外,其他车辆都必须开上环道,绕行选择去向。
立交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与《中国石拱桥》的比较阅读,掌握记叙与说明等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所起的作用。
2、能复述通讯的特点,写简单的通讯。
3、体会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了经济腾飞,给京华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区别记叙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作用,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媒体:多功能讲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中国石拱桥》一文的学习,我们领略了赵州桥的雄伟、卢沟桥的丰姿。这些桥都是建造在河流上的,那么,有没有陆地桥呢?(可要求学生齐答)有谁见过陆地桥呢?能说说陆地桥的模样吗?(指名让学生回答)
陆地桥大多指的是“立交桥”,这是多层立体交叉桥梁的简称。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一趟首都北京,共同欣赏北京立交桥的雄姿吧。(放北京立交桥的视频)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大家画出难写难懂的生字词。
2.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
颤(zhàn,又读chàn)窥(kuī)匝(zā)悖(bèi)徜徉(cháng yáng)
苜蓿(mù xu) 椭(tuǒ)瞰(kàn) 涵(hán) 浚(jùn) 惬(qiè)
塞(sè 堵塞;又读sài边界险要之处,要塞、关塞)翌(yì) 迥(jiǒng)湍(tuān) 妪(yù)
3.解释下列词语:
雨后春笋:大雨过后,春笋旺盛地生长出来。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娇艳好看的花。姹,美丽,嫣,美好、娇艳。
丰姿:同“风姿”。指容貌、仪态。文中有丰满、美好的意思。
惬意:称心、舒服。
鸟瞰:从高处往下总体看。瞰,看。
4.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明确:
全文共18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叙写作者孩提时所见到的水上桥。
第二部分(3—14段),具体描绘京城大地的立交桥。
第三部分(15—18段),赞美京华大地的立交桥。
三、听录音,范读课文
四、研习新课
1.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北京立交桥”,可作者却从“护城河桥”说起,假如把第1段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从护城河桥谈起,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作者的亲身经历说起,使读者有一种亲切感;再者,从“颤巍巍”的木板桥写到雄伟壮丽、气势宏大的立交桥,可引起读者联想、比较,说明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京华大地的巨大变化;第三,从水上桥写到陆地桥、路上桥,也显得非常自然。因此,第1段是切不可删的。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提问: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明确:第1层,3—4段,叙写京城第一座立交桥——复兴门立体叉桥;第2层,5—8段,叙述京城立交桥建造的速度和宏大的规模;第3层:9—14段,描绘四座立交桥的各自风格、特点。
(2)提问:当第一座立交桥出现在京华大地的时候,作者是一种什么心情?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
明确:强烈的好奇心,先睹为快的急迫感,促使我“特意”跑去一睹丰姿。“从没有见过的陆地桥”,激起了作者的“童趣”;“闯入了我们的生活”的立交桥,引起了作者的无限感叹。
(3)提问:作者在文中说到大型立交桥共有61座,所提到的'共多少座?详细描绘的有哪几座?
讨论,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作者所提到桥名的共十座,详细描绘的共五座,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一座——复兴门立交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四座——建国门立交桥、西直门立交桥、三元桥、玉蜓桥。
(4)请同学们欣赏课文前的彩色插图和投影的图片,对照课文,说说它们分别是文中描述的哪座立交桥。(岀示图片)
(出示立交桥,引导学生欣赏立交桥的丰姿)
(5)集体朗读第14段,要求有感情,有节奏。
五、布置作业
1.整理生字、词。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七的造句。
3.思考:作者在第三部分里,是怎样赞美立交桥的?
4.从本文中找出说明的语句,思考作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造句练习
二、学习第三部分
1.指句让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作者写路口堵塞现象时借用了什么术语?运用了哪些比喻?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学生小声阅读,同桌讨论。
指数名学生发言,教师点拔、小结,明确:作者借用了医学术语“动脉栓塞”,形象生动地道出了当年交通堵塞的现象;为此,作者运用了多种比喻,展现了早晚行车高峰时“那一锅沸粥般的情景”:汽车流——“组成长蛇阵,像迈不开步的老妪”。自行车流——“像冲破堤坝的洪水,漫溢到路口的每块空间”;这样写并未离题,而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来赞美立交桥的巨大作用,来歌颂立交桥给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带来的好处,从一个侧面赞颂了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
集体朗读第17、18段,教师板书:
都市大动脉,动脉栓塞通,顺畅,惬意。
三、小结课文
1.教师简述“通讯报道”的特点:
通讯,也叫通讯报道,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事件的新闻体裁。通讯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通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还可穿插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本文是事件通讯。
2.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本文报道了北京立交桥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描述了立交桥的雄伟壮丽的风姿,热情赞颂了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四、集体朗读第2、5、8、14、17、18段,从中体味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
五、体会语??
1.提问:上节课要求大家从本文中找出说明的语言,并思考作用。现在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指名学生朗读本文中说明的语言,教师补正:第7段中“1984年建成的三元桥……全部工期只用9个半月”;第11段;第13段中“它是桥群组成……仿佛是刻意创作的超大型艺术雕塑。”
追问:如把这些说明的语言去掉,表达效果会不会受到影响?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如果去掉这些说明性的语言,文章的表达效果会大大受到影响。例如,只用9个半月就建成的三元桥立交桥(出示教学挂图,或欣赏课本彩色插页),如果删掉“9个半月”、“干道”、“栈桥”、“地下道”等说明的语句,就不能显示三元桥宏大的规模,也就显示不了在发达国家也不多见的建设速度。再如,将三元桥进行比较的“玉蜓桥”、“8座跨河桥,6座匝道桥,4座通道桥,3座铁路箱涵,组成一个庞大的桥的系统,建桥总面积是三元桥的两倍多。”离开了这些说明的语句,称之为“桥群”、“庞大的桥的系统”,读者就很难理解,誉之为“壮美”,就令人难以置信。
2.小结:课文中还有几处说明的语言,这里不一一列举讨论。由此可见,在记叙文中插入一些必要的说明,可以把事情讲得更加清楚,可以把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加明白。同样的道理,在说明文中插入适当的记叙或描写,可以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内外特征。
4.总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内容,以记叙为主要手段。为了使记叙的事情通俗易懂、清楚明白,离不开必要的说明和恰当的描写;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内容,以说明为主要手段。为了使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准确,需要简明的记叙、生动的描写。我们读文章、写文章,都要认真分析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要求。
六、布置作业
1.作文训练:
把《北京立交桥》改写为说明文。要求:a.抓住立交桥的特征,注意详略得当;b.局部改写或全部改写;c.200~300字。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一、二。
立交桥教案篇5
活动目标
了解立交桥的外形特征和建筑风格,知道其功能。
欣赏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尝试创编有关桥的儿歌。
活动准备
准备图画纸、笔若干
准备教育挂图《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桥·各种各样的桥①》。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
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引导幼儿讨论:立交桥有几层?每一层面上车辆的行驶方向
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二、欣赏儿歌
用录音机播放儿歌《立交桥》组织幼儿欣赏。提醒幼儿边听边思考:儿歌里说的
立交桥是什么样的?
三、朗读儿歌
教幼儿跟念儿歌,引导幼儿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发现儿歌的特点,如每句话的字数
基本一样、最后一个字音基本押韵、念起来琅琅上口且富有节奏等。
四、创编儿歌
欣赏儿歌《各种各样的桥》,说说桥的特点。
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桥,尝试进行创编有关桥的儿歌。
五、想像绘画
鼓励幼儿将自己创编的儿歌里的`桥画下来。
教师协助幼儿将自编儿歌写在画纸上。
立交桥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