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时需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践性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九九范本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法制渗透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法制渗透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书99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握一握、搭一搭等活动,感受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5、让学生了解握手的基本礼仪,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相关条例,让学生知道我们有尊老、爱老、敬老、养老、为老人服务的义务。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宝箱;喜羊羊、美羊羊、慢羊羊的头像;两套衣服和两条裤子的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个宝箱,宝箱里有几个宝物,我们班的小朋友们想要看看是什么吗?可是宝箱被锁上了,需要小朋友们动脑才能把它打开,你们敢试一试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
1、2组成的两位数。
板书:第一个锁,密码是由数字卡片1和2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一个。
师:请同学们自己摆一摆,可以边摆边记,看谁摆的最完整。
(生板演:用数字卡片1,2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同学们,用数字卡片1,2摆成12和21这两个两位数,秘密是这两数中最大的一个,那你们知道密码是多少吗?恭喜你们第一次打开了宝箱,(取出喜羊羊)你们还想要宝物吗?
(二)探索
3组成的两位数。师:板书:第二个锁:密码是由3这三个数字中的两个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一个。你们能打开第二个锁吗?从3这三张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能组成哪些两位数?同桌合作,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把摆好的数记录下来,先商量一下谁摆数字卡片,谁记数,比比哪桌合作得又好又快。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你们摆了那几个两位数。
生1:我们摆了13,32,21
生2:我们摆了13,12,23,31,32
生3:我们摆了13,31,23,32,12,21
3、合作探究排列
师: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却摆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
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请每个小组进行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再按你们的方法,摆一摆,找一个人把他记下来!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
4、汇报结果,说方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生1:我摆出12,再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就是21,再摆23,交换后是32,最后摆13,交换后就是31,这样就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2: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12和13,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十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又分别组成了21和23,最后把数字3放在十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了31和32,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5、评议方法。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那么第二个锁的密码是这六个数中最大的一个,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这个数是谁了吗?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能一眼就看出哪一个数最大?为什么?(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第二种方法最方便、最好。)
师:要想摆得不重复又不遗漏,我们应该按一定规律和一定的顺序去摆。
板书:规律顺序
6、用最好方法再摆一摆。(学生进行第三次操作)
7、教师小结:看来,这种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再用这个数与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并且都按数的大小来排列的方法,最快最准,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师在黑板上演示组成过程并板书。取出第二个宝物美羊羊和慢羊羊。
(三)初步感知组合(衣服搭配和握手)
1、握手。
师:喜羊羊、美羊羊和村长慢羊羊说你们太聪明了,可为你们高兴呢,为了表示祝贺,慢羊羊、喜羊羊、美羊羊三个要互相握一次手。握手的一般顺序应该是老人、长辈、上司、女士主动伸手、客人、晚辈、下属、男士在相迎握手;握手时伸出手的人要距离另一个人约一步,上身稍向前倾,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掌心相对。握手时应伸出右手,不能用左手与人相握。带手套握手是失礼行为。师示范正确的握手礼仪。
师:你们猜一猜他们三个人一共握了几次手呢?
2、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人,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在他们三个人中谁最大呢?(村长慢羊羊)。慢羊羊是老年人,针对老年人呢,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七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提倡义务为老年人服务。你们记住了吗?
师总结:像摆数字这种与位置有关的我们叫它排列,像与灰太狼喜羊羊握手与位置没有关系我们叫它组合
板书:排列、组合。
衣服搭配。
喜羊羊和美羊羊又一次为我们班爱动脑的小朋友感到高兴。他们送给我们班孩子们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那你们想一想两件衣服和两条裤子一共可以搭配成几套衣服呢?
师:打开书101页第一题,可以摆一摆,也可以连线来做一做。学生摆一摆、汇报。
问: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请每个小组进行讨论,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生:固定上衣、固定裤子两种不同的方法,一共有4种。教师黑板演示搭配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99页第二题买一个拼音本可以怎么付款?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那些收获呢?
是的,咱们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仔细动脑思考,一定能愉快地解决很多数学问题。
数学法制渗透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小数除以整数》例1及相关练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
5、渗透法制内容:
(1)《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是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2)《城市垃圾管理办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键】
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
(二)计算:
268÷ 4
224÷ 4
256÷ 6
345÷ 15
1、分组指定一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重点说一说224÷ 4怎样算。
3、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1、出示题目,创设情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暑假期间,老师也参加了清晨健身行列。在广场老师四天跑了22.4千米的路程。你能算一算老师每天跑多少远吗?
2、根据题意,渗透法制教育
(1)启发式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与我国的哪部法律中的规定有关吗?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讨论。
(3)出示:《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4)学生读读。
(5)教师点拨。
(二)提出问题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困难时可求助同学和老师。
(三)交流问题
1、小组内交流答案并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相信每一位同学所得出的答案都有自己的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吧,把不明白的弄明白,比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困难问题最多,要加油噢!
2、小组内交流,师收集相关信息。
(2)分小组在指定的黑板上进行板演。强调全组人员参与。在交流后,指定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板演,全组参与。
(3)全班分组展示。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适时的知识冲突,突出学习目标。
(四)算法展示
1、对每一道的算法进行展示
生1: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生2:22.4÷4=5……2.4
生3:先把22.4扩大10倍,变成224,用224÷4=56,再把商缩小10倍,得出结果是5.6。
生4:直接算出22.4÷4=5.6
生5:列竖式计
师:分别介绍你是怎样想的?听明白了吗?生5的后面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呢?
2、比较算法间的不同,择优。
问:会用竖式计算了吗?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3、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五)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
1、第一步用22除以4,商5余2。这里的24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又怎样算?
2、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今天所学的22.4÷4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除法224÷4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呢?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二、拓展知识外延
1、列竖式计算。
25.2÷6 34.5÷15
2、
计算下列各题。
9.42÷6
94.2÷6
87.64÷7 876.4÷7
反馈后教师问:如果计算出第一题的结果是1.57,你能估计出第二题的结果吗?已知第三题的结果是12.52,你能说出第四题的结果吗?为什么?
生:看被除数的小数点。
师:看被除数的小数点想什么?
生:想商的小数点。
3、根据5823÷3=1941,口算下列各题。
58.23÷3=
5.823÷3=
582.3÷3=
三、课堂小结
(一)启发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知识。
(二)教师归纳总结。
四、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2、课外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数学法制渗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问题。
教学对策:以口答为主,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帮助理解,相互启发,体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时间。
教学准备: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 ……
下午2时六一剧场
下午4时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 ……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
晚上7时新闻联播
…… ……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习。
出示节目预报表。
二、新授:
1、这是小红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时间安排记录表,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6:30起床
7:00——7:30吃早饭
7:30——8:00做家务
8:00——9:00做作业
9:00——11:00到新华书店购书
11:00——11:20吃中饭
11:20——11:40饭后休息
11:40——12:40午睡
12:40——13:00在家休息片刻
13:00——14:30游泳馆游泳
14:30——15:20看电视
┈┈
2、小红的生活活动有些是从整时开始整时结束,有些是从几时几分开始到几时几分结束,你能将上面的活动时间按这样的情况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将活动时间分成三类:
1)整时——整时
2)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一样的)
3)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不一样的)
3、你能算出小红什么活动所用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桌或小组讨论。
4、小结交流计算方法。
整时的比较容易理解,只要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16-14=2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一样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不一样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计算可借助钟面图或借助线段图。
有两种思路:例14:30——15:20看电视
(1)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算从15时到15时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钟。
(2)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30分是1小时,15时30分与15时20分比,超过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
三、练习:
1、节目预报表
(1)回到复习的节目预报表(24时记时法)
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看的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
交流汇总。
2、书上53页想想做做第1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四、小结:(略)
板书设计: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16-14 = 2口答:播放了2小时。
想: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过20分是15时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
数学法制渗透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第二章2.6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四、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五、重难点、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
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 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 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
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活动目的:
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做一做,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结果精确到0.1海里)。
该部分是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
①审清题意;
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
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中点,从a出沿南偏到c的海里?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时间等量:t军舰=2×v补给船
军舰=t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ef2fd2de2 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 x1=10, 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
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应用拓展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四、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1)数学知识
(2)法制知识
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 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数学法制渗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数量总价
钢笔()元/支()支()元
练习本()元/本()本()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数量总价
列车()千米/时()时()千米
自行车()米/分()分()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法制渗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数学法制渗透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