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实施的教案无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蜡烛的教案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蜡烛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绝妙”“绝密”“厄运”等词语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是怎样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简洁概括主要事件。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引读,感受母子三人在凶残的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学习她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对战争的看法吗?
2、师:战争是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出示二战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法国沦陷区的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板书课题:19、半截蜡烛
二、学习第1、2节,了解蜡烛的作用,初步体会主人公的“勇敢机智”。
1、过渡:别小看这半截蜡烛,它的作用可真不小!那么到底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
2、指名读1、2节,学生思考。(这是藏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教学“绝密”。板书:绝密情报
4、有这么一家三口,就参加了传递情报的危险工作,这一家三口子分别是(板书:伯纳德杰克杰奎琳)
4、为了保护绝密情报,谁想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什么?这个主意怎么样?直线画出来。(点击出示)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绝妙”是什么意思?谁用拆字法来解释一下这个词语?
5、这个主意妙在哪里?(自由读,体会主意的绝妙)(藏哪里?摆哪里?)
6、朗读指导:正如人们所说,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险中求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让我们为这个出其不意的妙计,更为女主人的勇敢机智而喝彩——(齐读)
三、学习3——7节,体会人物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
一读:体会保护情报的重要性。
过渡: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半截蜡烛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然而,一天晚上,屋子里突然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被点燃
1、出示句子。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自己读读这句话,看看句子中哪个词出现的最多,从中你体会到情况怎么样?(每出现一次,情况就越严重,付出的代价就越惨重)
3、是的,一旦秘密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作者连用三个就会强调了情况危急,后果的严重。你能把这么严重的后果读出来吗?自己试一试,谁来读这个句子。轻一点,慢一点,千万别让敌人察觉,这可能,这可能
4、这可能影响到法国的这个战局,一起读。
蜡烛的教案篇2
一、导课
1、出示蜡烛图片:认识蜡烛、烛光、烛台
2、揭题,齐读
3、过渡:蜡烛往往给人以温馨浪漫的感觉。可是,有时特定的环境下,蜡烛会让人觉得不安,蜡烛的燃烧甚至让人觉得害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感知,了解剧本的特点
1、自由读课文,与故事相比较,总结交流剧本的特点。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
3、再读课文,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
4、把剧本划分成两个场景,分别说说两个场景的内容。
5、把两个场景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人物台词,感受语言的魅力。
1、情报藏在蜡烛里,你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总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最隐蔽的地方。
2、你从哪里看出情报的.重要?品读: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3、一天夜里,几个德国官兵突然来到伯诺德夫人的家中,他们点起了那只蜡烛。当时的情况真是——(积累词语)
4、为了保护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做了哪些斗争?
5、学生自由读,填空,画出相关台词,写批注,谈体会。
6、品读人物的对话和舞台说明,谈体会。
7、为什么杰奎琳的话起了作用?从这你看出了什么?
8、同桌选一个片断演一演。
四、课外拓展
1、出示话剧《茶馆》《雷雨》的剧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
1、阅读有关二战的故事
2、找找剧本读一读
3、把《半截蜡烛》的故事说一说
4、自由组合演演。
蜡烛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表演,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以读悟、表演形式组织教学,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
【教学片断实录】
一、谈话导入,出示目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半截蜡烛这个故事已经有了了解,下面我们接着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完成一件事当好导演、选好演员大家看行不行。(同学们欣喜若狂,齐声答道:行)
师:当好导演、演员的要求:
1、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要通过自己的口、手、脸表现出来。
2、公正评价
二、初读课文,谈出感受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中人物的表现各有什么特点?分别与半截蜡烛有什么关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悟一悟,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写下自己的批注。
生:(自读、勾画,相互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所得:
生:每个人在敌人面前都表现得非常镇定,机智,他们都想保护半截蜡烛中的情报。
生:每个人又在极力去争蜡烛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谁有补充?
生:文中每个人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目的一样,而成功的只有杰奎琳一个。
师: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心理在文中因什么而发生变化?
生:因半截蜡烛的燃烧、变短而发生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导演了,让我们通过朗读,表演来选演员好吗?
三、巧设情境,深化理解
师:课文围绕蜡烛的选用、点燃、变短,展示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理变化,请看蜡烛燃烧图,教师出示图:看图选择你喜欢的角色行吗?下面就请大家自己斟酌,看看你可以演好哪一个角色,展示自己的才华。
生:练习(读书品味,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动作、表情)
师:谁来试一试
生一:我来扮演伯诺德夫人(边做动作、边说话)
组织评议,
生1、动作不够准确,表情太呆板。
生2、伯诺德夫人紧张的神情没表现出来。请大家再读一读文中的语言,自己在下面模仿一下。
生二、再来试试(边读边做动作,展示神情)
师:引导再议,好!(特别是盯着蜡烛、紧张的神情表现得好)
生三、我来演杰奎琳(娇声娇气地说话,做动作)
生四、我来演德军中尉(边读边做动作,展示神情)
师:引导评议指导,放课文录音,想象德军强盗的可憎可恨。
师小结:大家对文章,对人物的理解真透彻,从这可以看出大家付出的努力,从这也可以看出大家真正潜入到课文之中了。
本篇课文随着蜡烛的点燃、吹熄、再点燃;随着蜡烛的变短,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我相信通过刚才的选拔指导,大家一定会有不俗的表现,下面就让我们观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蜡烛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探索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燃烧需要空气
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空气多少的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打火机杯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设疑,引发探索兴趣
(一)师出示一支蜡烛,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蜡烛亮起来呢?
(吹、扇……)
(二)引导幼儿进行逆向思维。、师:用什么办法把它熄灭呢?
(吹、扇……)
二、第一次实验探索活动,感知燃烧需要空气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老师点燃两支蜡烛,请你们仔细观察我是用什么办法熄灭其中一支蜡烛的?它是怎么灭的?
(师操作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罩杯子,一支不罩)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罩杯子灭,不罩没灭)
2、为什么这支蜡烛还在燃烧?
(空气……)
3、这支蜡烛怎么灭的`?
(罩杯子)(慢慢的一点一点灭的)
4、为什么罩上杯子,蜡烛会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熄灭呢?
(空气……)小结:燃烧需要空气,杯子里的空气越来越少,蜡烛就会慢慢熄灭。
三、分组操作,进一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师: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小朋友到你们相应的组坐好,先来看有什么用具。
1、师:大家来看,做这个实验所要用的材料杯子大小一样吗?(不一样)接下来的实验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蜡烛在杯子里燃烧时间长短有什么不同?
2、这个实验要第组小朋友共同完成,但是分工不同,有一个小朋友来点蜡烛,3个小朋友罩杯子,现在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协商,商量好后请以上坐好。
3、谁来点蜡烛?
要求:空气谁来罩杯子呢?
要求:一个杯子罩一支蜡烛,一定要同时罩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同时罩呢?
(……)那我们就来用这种方法。
4、介绍记录表请你们用线条表示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5、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6、交流结果谁把你的记录结果说给大家听?
为什么会这样呢?杯子里空气一样多吗?
四、活动延伸:用什么方法让即将熄灭的蜡烛再燃烧呢?
活动反思:
在组织这节科学活动课之前,我提前给孩子做了详细的安全工作讲解,因为担心从来没有接触过火的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再有怕孩子会不小心烧着手。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很高,也很注意安全问题,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一起来探索,效果很好。
蜡烛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
2.了解蜡烛的用途。
(1)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2):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3)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操作实验,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2、幼儿讨论并回答
3、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4、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5、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解释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请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2、幼儿回答: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3、师交代: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表上
4、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
5.组织幼儿交流
四、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做了这么多有趣的实验,回家后你可以让你的爸爸妈妈也猜一猜,和他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好吗?
蜡烛的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宇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l.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率新词。
zho du6 wo xi
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
zdo占 dthg kuilfn
遭到厄运盯着杰奎琳
行 xin y全
楼梯灯芯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附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xx,(谁怎么做)。,(结果怎样)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
半截蜡烛中。
第m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
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
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
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是.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率新调。
2.读课文。
蜡烛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蜡烛的变化》
?教材分析】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
第二,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前面所学过的知识。
第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活动准备】
分组实验用的三角架、蜡块、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打火机、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干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大自然中物质是千变万化的,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都是我们肉眼不能看见的,你还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质的变化?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师:同学们讲了许多生命的物质的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描述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是什么吗?
生:蜡烛
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物质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
二、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
1、了解蜡烛的特点
师:蜡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蜡烛,仔细观察后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有什么特点?(通常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会用哪些方法呢?
生:眼、手、口、鼻等)汇报蜡烛的特点。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提示多感官的观察方法,总结出蜡烛的特点:颜色有红与白等,形状光滑、硬、容易断、易碎、有气味等)
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些从蜡烛上切下的蜡块,如果加热它,请你们预测一下,会发生什么变化?(生:熔化)
2、加热蜡烛
师:蜡烛加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唐代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的是蜡烛燃烧时渐渐耗尽,是不是点燃的蜡烛到了最后就变成灰呢?下面就让我们亲手点燃蜡烛,看看蜡烛变化的研究,边说边演示,并提示: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安全,特别是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严禁用嘴吹。
3.师:同学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吧!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你能设计一下这个实验应怎么操作呢?
4.分组设计实验:下面就请各组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里的蜡烛进行加热,注意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各小组都已发现蜡烛受热后产生的变化了,接下来请各组用盖帽熄灭酒精灯,观察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及时记录。指导小组汇报观察加热蜡烛的现象:加热后蜡烛变成可以流动的蜡油,冷却后又变成固体蜡烛。
师小结:蜡烛加热、冷却的过程中由固体变成液体又变回到固体,只是形态的变化,而其它没有发生改变,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课件)
师:板书:
加热
固体——液体
冷却
液体——固体
三、认识蜡烛的化学变化
1、燃烧蜡烛
师:当我们把蜡烛点燃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生交流。师:蜡烛燃烧时,究竟会怎样变化?变化时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呢?“实践出真知。”还是让我们再来动动手,通过几个实验来看一看吧。
2、石灰水的变化:指名读明确要求,提醒学生注意烧杯的拿法,可让学生示范,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发扬小组间互助合作的精神,来分组完成这三个实验,最后再将你们小组内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好吗?在小组长的安排分工下,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注意观察产生的现象并及时记录)各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内壁为什么会出现雾气?石灰水为什么会变浑?皿底为什么会变黑?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燃烧后所产生的新物质(水、二氧化碳、黑炭)
3、师:用小钢勺放在火焰上方,观察小勺底部。(生:冒黑烟)
4、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刚才我们把蜡烛受热熔化成液态的蜡油,冷却又凝成固体的蜡烛这种现象叫做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那现在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又叫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课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种变化能不能变回去了?
四、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变化,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生活,一起来研究它们都是什么变化吧!(课件出示)火柴燃烧
枫叶颜色发生变化
面粉做成馒头
水的三态变化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五、拓展讨论,深化探究
刚刚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依据找的也非常准确,那你们想不想再亲自动手做一些有关变化的实验呢?
1、将白糖加热至熔化
2、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3、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
4.压扁饮料罐
六、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畅谈感受
3、讨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形态的变化?哪些现象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加热
固体——液体
冷却
液体——固体
发光、发热、气泡(颜色改变、性质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
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
蜡烛的教案推荐7篇相关文章:
★ 水蜡烛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