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关于电的科学教案通用7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教案可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自我驱动力,鼓励合作的教案是教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九九范本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关于电的科学教案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关于电的科学教案通用7篇

大班关于电的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

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

1、教师提出尝试: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等。)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3、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实验

1、教师提出尝试: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2、幼儿试验,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3、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3、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六)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教学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大班关于电的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自己制定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各种光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课件-制作光的种类手册。

2、提供手电筒、电池、玩具娃娃、电动玩具、积木、塑料玩具等若干,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萤火虫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光源。

1、介绍材料。

教师:这里有许多材料,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幼儿讨论,扩展对光的认识。

1、教师:你发现了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

(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述,教师用图示记录幼儿的发现。)

2、教师: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又是怎样发光的?(教师继续用图示记录。)

三、引导幼儿对光进行分类。

1、教师:这么多的东西都能发光,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原来每种光都互不相同,那我们怎样将它们分类呢?可以怎样分呢?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讲演指定标准进行分类,如自身发光、需要电力等。)

四、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

1、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

例如:光能照明,光能传递信息,光是一种信号标志。(绿灯-前进、红灯-停止)光能帮助人们切割和焊接、光能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

3、进一步感知体验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

大班关于电的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创设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发展 幼儿 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安全并科学的方法制作泡泡水。

活动准备

1、泡泡水一瓶、吹管、用铁丝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毛巾若干。

2、胶水、洗洁精、洗手液、水大量,杯子、勺子、吹泡泡使用的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吹泡泡与幼儿进入活动场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二、观察、讨论活动:

1、提问:“谁做过泡泡水?”?(引出制作泡泡水的话题)

2、提问:你是怎样做泡泡水?泡泡水里面放有什么材料呢?

3、请幼儿上来上来尝试制作泡泡水,并吹一吹。

三、用科学配方制作泡泡水

1、认识制作材料:胶水、洗洁精、洗手液、水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 2 2 4

3、认识比例:1: 2: 2: 4

4、出示字卡放在相应的数字下面: 1: 2: 2: 4

胶 洗 洗 水

水 手 洁

液 精

5、教师示范制作泡泡水:

制作泡泡水的科学方法:1份胶水、2份洗手液、2份洗洁精、4份水(一勺为一份) 搅匀,教师吹泡泡给幼儿看。

师:在我们生活很多地方需要使用到科学配方,像煮菜,盐放多了就会咸,放少就会没味道。

师:为什么老师吹的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因为洗洁精、洗手液有制泡剂,可以产生泡沫,胶水可以保持水分,防止水分的蒸发。)

四、幼儿操作:运用科学配方制作泡泡水

五、给不同形状的工具给幼儿观察,说一说,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选择工具来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形状。(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沾到嘴里)。

六、结束活动:组织幼儿吹泡泡。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画》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小百科:泡泡,泛指某些液体内部空气散发,鼓起的圆形或者半圆、椭圆形的汽泡等等。

大班关于电的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方法。

2、愿意了解动物传递信息的多种方式。

3、了解动物通过气味、震动翅膀、声音、动作、色彩等传递信息的方式。

【活动准备】

1、准备蚂蚁、蟋蟀、蜜蜂、孔雀等动物的图片。

2、《小动物之间的联系方式》的录相。

3、活动前,请幼儿找相关资料,简单了解小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及幼儿查找的小动物联络图文表。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大家一起来〉〉进入活动场地

教师用拥抱、握手、拉幼儿舞蹈、动作、图画、语言等方式,让幼儿感受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方法(有动作、图文、声音、表情、新闻媒体等方式)从而印发幼儿了解动物之间的联络方式。

二、学习了解动物传递信息的多种方式

1、教师用动作引出幼儿要学习的动物——孔雀的传递信息方式:通过录相知道孔雀开屏是以色彩来传递信息的。

2、教师用谜语引出第二种小动物——蜜蜂,通过录相知道蜜蜂是通过动作来传递信息的。

3、出示图片蚂蚁,引起幼儿要了解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欲望——知道蚂蚁是通过气味,触角相碰来传递信息的.。

4、听声音引出蟋蟀、蝗虫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它们是通过振动翅膀传递信息的。

三、出示幼儿自己搜集的关于各种动物之间联络的图文表,激发幼儿愿意与其他幼儿相互交流分享的欲望,从而让幼儿更多的了解不同动物的不同联络方式。

四、看录相,激发幼儿对自然界其它动物之间传递信息方式的学习和了解的兴趣,让幼儿展开继续的搜集和学习。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大班关于电的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提高细致观察的能力。

2、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知道树叶都有叶脉。

活动准备:

1、拓印树叶用的油泥、泥工板,圆柱形积木。

2、《梧桐树叶叶脉什么样》的记录单、笔、胶棒、纸片梧桐树叶若干。

3、叶脉书签、叶脉图片、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4、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拓印的内容。

教师:叶子落下来了以后,时间久了会怎样呢?我们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留个影吧。

2、用油泥拓印梧桐树叶,引出叶脉。

(1)教师介绍新材料--油泥拓印梧桐树叶

(2)幼儿操作,用油泥拓印树叶

(3)教师: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许多细线呢?这些细线是什么?(叶脉)是否每片树叶都有这样的细线呢?

3、观察梧桐树叶叶脉,探索其结构。

(1)幼儿猜测并绘画叶脉。

(2)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

(3)细致观察实物。

(4)观察梧桐树叶脉的图片(ppt或实物)。

(5)再次绘画叶脉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讨论叶脉的作用。

教师:为什么梧桐树叶脉长的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传送养料,像动物有血管一样,植物的身体里也长出了许多很细的'管子,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另外叶脉还能支撑叶子。)

5、拓展。

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这里还一些其他的树叶,我们再看看,他们也有叶脉吗?观察一下他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刚才看到的梧桐树叶一样吗?

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他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活动延伸:

我们下次再来看一看,印一印,把更多的树叶叶脉的秘密告诉你的朋友。

大班关于电的科学教案篇6

教案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认知目标:

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的浅显知识

2、物质、材料准备: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盘子、糖、盐、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块、树叶等)、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简单说说水的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点吗?

(小结:水不仅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而且还有浮力呢,所以我们可以在水里游泳,东西还可以浮在水面上。)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

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核桃、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葡萄会沉在水底呢?

(小结:因为泡沫、核桃、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

(二)小魔术"葡萄浮起来了"1、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变魔术)我也有办法让葡萄浮起来,我既不用xxx的方法,也不用xxx的方法。

小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葡萄放进去立刻就浮了起来。

(原来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神秘的东西,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盐、糖、味精(用不同颜色的碗装着)。

问:我刚才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其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我放的会是谁呢?我现在先不告诉你们,我请小朋友们都来做一个小科学家,自己动手,去试试,发现我的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三)、第一次探索: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幼儿分成三组,每组6人,幼儿人手一个杯子、一颗葡萄、一把勺子、一杯清水、每桌放置一种调料,幼儿开始试验,把这三种调料各倒进水杯中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葡萄,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师幼共同总结:从刚才的探索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老师放的那个神秘的东西是盐,盐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盐能增加水的浮力,那么盐的多少和浮力有关系吗?(递进的提问引出下次试验)

(四)、第二次探索:盐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儿给水中加盐,逐步越加越多,并搅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况,教师逐一指导。

师幼共同总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葡萄才会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扩展经验:观看死海图片及ppt《死海的秘密》。

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盐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活动背景:

在玩水的活动中,常常发现孩子们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他们了解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而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沉与浮"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它会因为某些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盐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最为熟悉的东西。也许大家会觉得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他们掌握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愿望,愿意探索、尝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让孩子尝试实验,亲历探究活动。这样可以使孩子学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能实验操作,并能运用相应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大小土豆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ppt。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一块土豆块,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土豆放在自来水中,土豆沉于杯底,再将土豆放于另一杯盐水中,土豆浮于水面。

二.小组合作,操作探索-实验:盐能使土豆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出示盐、糖、味精。逐一介绍:红-盐,黄-糖,绿-味精。在这三种东西里有一种可以使土豆块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味精分别舀进和它们相同标记的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土豆片。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上。比如沉下去可以用(x)浮起来用(√)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

3、汇总幼儿实验情况,请幼儿说说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土豆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土豆块浮起来。

为什么盐能让土豆浮起来呢?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土豆才能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扩展经验:死海看一段有关"死海"的介绍。师边给幼儿看边进行解释。

幼儿边看课件边听老师介绍: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影片: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可是有一种神奇的海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看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盐的奇妙之处。

在我们的科学角里,有土豆、盐、玻璃球等材料,游戏的时候你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整个的土豆浮起来需要加几勺盐?有什么办法让浮起来的土豆再沉下去?玻璃球、鸡蛋也能浮起来吗?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大班关于电的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探究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2、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与同伴一起探究各种连接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会使用双面胶,透明胶,订书机。

2、双面胶,透明胶,回行针,订书机,夹子。

3、挂历纸,纸箱,纸条,绳子,呼啦圈,皱纹纸,皱纹纸条,报纸,皮筋。

4、音乐,开火车。

活动过程:

1、带孩子和老师热情打招呼。

看今天我们活动室来了好多的客人老师,我们给我们客人老师打声招呼好吗?

2、幼儿玩连接游戏

(1)师;我知道每个宝贝都有自已的好朋友,今天我们来当机器人玩找朋友的游戏,但是今天的游戏和以前的不一哦,当念到“马上找到好朋友时”你就要和你的好朋友用身体连接起来,保持不动。

(2)幼儿和老师一起念儿歌玩游戏。(师:看他们手拉着手连接在一起。快看他们头挨着头连接在一起)

(3)幼儿再次游戏(我们再来试试刚才没有用过的方法好嘛,)

(3)幼儿尝试不同的连接方式,师:除了站着连接还可以怎么连接?老师引导幼儿坐着,蹲着进行连接)

3、进一步探索连接起来不被分开的.办法

(1)师:怎么这么容易就分开了,(老师轻轻将两个小朋友拉开)他们怎么不会被分开(拉不会分开的小朋友),现在蒋老师要请和你的好朋友商量一下怎样连接在一起才不容易被分开,(幼儿讨论一会)想好了嘛?现在我们再来玩游戏

(2)幼儿尝试新的连接方法。

(3)交流:你和好朋友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4、借助物体或工具进行连接

(1)投放材料引起幼儿进行探索的兴趣(蒋老师还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去看看)(咦!可不可以用这些材料把你和朋友连接在一起呢?那我们去试试吧)

(2)小朋友自由选择材料进行连接探究活动,老师进行个别指导。

(玩圈)你选的是什么材料,怎样和朋友连接在一起的,那再去选别的材料试试。(已连接好幼儿)

(玩较长彩条)你选的是什么材料,怎样和朋友连接在一起的,那你们可不可以多找几个朋进行连接。

(玩较短需用工具连接的材料:纸条 皱纹纸)你们连接起来了嘛?(太短了)那想办法去将它变长点。

(玩报纸 挂历纸)除了顶在头上还可以怎样进行连接(引导幼儿将报纸撕成两个洞进行连接)

(一个人玩)快去用你手中的材料将你和朋友连接在一起呀。

5、合作游戏

(1)幼儿进行分享连接活动。

孩子们刚才玩得真棒,真会动脑筋,那你先和你身边的朋友说说你刚才是怎样玩的好吗!(幼儿自由交流),谁愿意大声告诉我你是怎样玩的?

(2)幼儿合作连接火车,鼓励幼儿使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连接。

现在蒋老师请你们把纸箱连接起来变成一列长长的火车好吗?(投放纸箱)

(一个人或几个在一旁玩纸箱)宝贝赶快去选材料将你的火车车箱和朋友的连接起来呀。

(几个车箱放在一起并未进行连接)怎么还没连接起来了赶快去选材料呀。

(纸箱上有洞)这个纸箱上有洞我们可以选什么将他们连接起来了。

6、结束部分

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连成一列长长的火车,(孩子们站在纸箱里)小火车出发了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幼儿听开火车音乐出活动室。

大班关于电的科学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

中班下科学教案通用8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通用6篇

幼儿园大班关于伞的教案8篇

小班科学沉和浮的教案通用5篇

幼儿园大班关于伞的教案优质5篇

幼儿园大班狼来了教案通用7篇

大班我上大班了教案通用8篇

大班我上大班了教案反思通用6篇

大班我上大班了教案及反思通用6篇

大班幼儿教案通用6篇

大班关于电的科学教案通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