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反思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深入理解,可以判断其教学知识和专业素养,制定开放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反思5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反思篇1

三课时: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的内容,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两地相距18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2.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段公路,两周修了5千米,正好修了这段公路的 。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 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 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四、全课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 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反思篇2

一、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法有几种类型?

(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5/7 ÷5;

(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4/5 ;和分数除以分数,例如 2/3 ÷ 6/7。

(3)做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2、分数除法的意义

(1)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要把这道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改写,然后让学生将改写的算式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题改写成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

(3)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完成p52“整理和复习”第2题。

(4)p53练习十三第2题。

二、推理训练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2、一堆煤,用去了4/7 ,还剩下( )。

3、今年比去年增产 1/8,今年相当于去年的( )。

三、对比训练:

1、一步分数应用题

①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500只鸭,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②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5 ,养了多少只鹅?

③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5/2 ,养了多少只鸭?

(1)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结构上,这三道应用题都含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即:鹅的只数,鸭的只数,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不同的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在解题思路上,都要弄清以谁作标准,正确判定把哪一种数量看作单位“1”;不同的是需要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比较完后,学生将三道题的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出示题组:

① 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每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多少千米?

② 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两题有什么异同?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出示题组:

①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②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③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多少辆

④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多少辆?

(1)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1、2两题有什么异同?3、4两题呢?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

?? 分析“分率句”,判断单位“1”是哪个数量?

?? 画出线段图,找出“量”和“率”的对应关系。

?? 确定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用方程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学情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明确倒数只是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件图片)

通过欣赏这几幅图片,大家发现了什么?(图片中都有倒影)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课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学王国里的这种奇妙现象——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2、设疑激趣

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大家脑子里产生了哪些问题?请大家来说说你们的问题。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都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3、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学。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制定了自探提示。(课件出示)

自探提示:

(1)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2)倒数指的是一个数吗?

(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是不是每个数都有倒数?

(5)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

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的这几个问题,自学课本28页的内容,让我们一块到书中去寻找“倒数”的秘密吧!

二、解疑合探

1、检查自探情况,提问学困生,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根据反馈情况适时组织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

通过自学提问学生“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课件出示:先计算,再观察,看看得数有什么特点?

得出结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积是1指的是相乘关系,并且积只能是1、

“两个数”指的是只有两个数。

“互为倒数”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不能孤立的说某一个数是倒数,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举例说明:因为×= 1,所以和互为倒数,就是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请学生说出互为倒数的任意两个数。并且说说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讨论(小组合探):1的倒数是(1)。

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因为① 0作分母无意义②0×(任何数)≠1)

3、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小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三、质疑再探

回顾自探提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关于倒数,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问题预设:怎样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

通过下面的练习题的解答来总结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如何求倒数。

四、运用拓展

1、完成下面练习题。

2、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3、布置作业:

(1)第28页做一做。

(2)练习六1、2、3题。

附: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倒数的方法: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反思篇4

第一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 60÷[(30+30)×10]

二、新课。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1)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想一想:这个算式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 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怎样才能保证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正确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 )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有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认识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图象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来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正比例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生:要满足两个条件

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

2、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不变。

师: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下:y=5x,y和x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正比例,因为y和x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x的变化,y也在不断变化,y和x的比值始终等于5、所以y和x成正比例。

师:看来对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已经掌握,下面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y和x成正比例,y是x的5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图画的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画一画)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导入本课。)

二、动手画图,理解含义。

填表,说一说表中两个量的关系。

一个数0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个数的5倍

(1)学生填表。

(2)学生汇报。

(3)谁能说一说这两个量的关系。

这两个量在不断变化,并且一个数增大,它地5倍也不断增大,但他们的比值不变。所以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带领学生看懂图,明确图上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各点所表示的含义。为下一步在表格上描点,扫清障碍。)

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所有的点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学生会很形象的看到所有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体会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

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看一看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所形成的的图形是不是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从反方进一步证明成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形成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通过对比方式,再次验证结论。)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巩固所学。)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反思5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二单元作文400字7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模板6篇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二单元作文小小动物园300字7篇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案6篇

六年级二单元作文8篇

六年级二单元作文参考6篇

六年级二单元作文精选6篇

苏教版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篇

六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5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反思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