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是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与分析,对特定主题或事件进行全面描述的文书,调查报告的格式和样式应当符合所在领域或机构的要求和规范,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对家乡调查报告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对家乡调查报告篇1
一调查目的
华容县梅田湖镇北路口村是我美丽的家乡,村内有条小河,养育着当地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北路口村经济和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对村里的环境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在村里选点实地观察并采取水样;走访了村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及对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并做出准确评价是很困难的,限于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们对家乡的环境现状、影响、趋势做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一)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本次实地调查,我们进行了大气和水污染状况调查。观察表明,北路口村大气状况尚属良好,晴天时大气能见度比较高。个别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如附近河段水色浑浊,散发出臭味,水样ph值测定表明,其ph为酸性。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造成的。
(二)调查结果
据调查,很多人认为,目前北路口村的环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河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有些时候村里的空气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等等。被访者普遍认为,确实应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被访者就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纷纷提出了意见和看法,他们也表示愿意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把我们北路口村建设得更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见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还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是很强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目前这种环境状况,光靠环保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三)改进意见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慎用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防止造成富营养化。
3、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地点。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6、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7、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新的起点,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来吧!
对家乡调查报告篇2
一、吃的讲营养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xx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xx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xx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xx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xx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xx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穿着讲时尚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xx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xx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xx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房讲宽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楼房。20xx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xx年增长70.73%,年均增长11.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6.4平方米,比20xx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长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楼房面积26.6平方米,增长40.71%,年均增长7.13%,占住房总面积的73.12%。钢筋混凝土面积20.5平方米,增长49.64%,年均增长8.44%;砖木结构面积15.9平方米,增长5.33%,年均增长1.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家电讲高档
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一改过去买得起家电而用不起电的状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而逐步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截止20xx年底,郴州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30台、电冰箱29台、彩电93台,比20xx年分别增长66.73%、163.61%、89.83%,年均增长10.81%、21.24%、13.72%。一些更为高档的热水器、空调等耐用消费品正在成为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消费热点。
五、交通、通讯讲便利
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20xx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0元,比20xx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61%,交通、通讯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长43.8%,年均增长7.52%;通讯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23%。20xx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六、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文教娱乐费用的支出不断增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344元,比20xx年增长30.81%,年均增长5.52%。20xx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组合音响23台、照相机5架、家用计算机2台、高档乐器1台。
七、生活环境优美
近年来,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得到很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xx年,全市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100%的行政村通了电,农户住宅电话普及率已达60.61%,农户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43.21%。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水泥硬化乡村公路里程逐年增加,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xx年起,我市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生活的提高将从制度上得以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力增强。
八、人口素质提高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人口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十五”期间,郴州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从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material)看,20xx年7-15岁农村小孩的入学率为97.8%,比20xx年提高0.7个百分点。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由20xx年的'64.81%上升到20xx年的73.52%。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为8.6年,比20xx年高0.3年。
郴州大手笔展示大变化“南大门”成省级文明城市
9月27日,在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表彰会上,郴州市成为继岳阳、常德和长沙之后,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的第四个省级文明城市。该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也即将圆满成功。
从“南大门”到“后花园”
1995年,是郴州20xx多年建制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年,国务院批准郴州撤地建市。但当时的郴州城市规模过小,城市人口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与湖南“南大门”的位置、与连通粤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与广大市民的愿望和要求均极不相称。
为了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在调查研究、审时度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时任市委书记的梅克保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集思广益,确立了“加快建设湖南‘南大门’,努力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的战略思路,变区位优势为开放优势,变交通优势为流通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动郴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委、市政府的意图很明显,一方面,通过加快建设“南大门”,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力求使郴州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省的“亮点”,并对全省开放和发展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营造粤港澳“后花园”,紧贴市民的需求,改善人居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建设文明城市,扩大对外开放度和知名度。
1998年,年富力强的梅克保调任衡阳市委书记,儒雅清秀的李大伦从湘西来到郴州走马上任。在对郴州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后,20xx年,市委、市政府又确立了“南延东进”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5-8年在城南新区再建一座郴州城的目标。
短短7年里,郴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近40亿元,完成大小工程项目300多个,其中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8亿元。20xx年,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24个,计划总投资4.6亿元,完成投资3亿多元。今年,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个,计划完成投资7亿多元,到目前为止,完成投资1.6亿元。20xx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再居全省第二;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省第三;利用外资总量跃升全省第二。
两大城市杰作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面貌是一个地方精神风貌、投资环境、领导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为了把城市做大做好做美,郴州市树立了“抓城市建设和管理就是抓经济”的思想,城市建设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让郴州市民津津乐道的两大手笔均已建成,并开始发挥了效益。总面积达13.69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五岭广场,建设资金采取以地生财方式筹集。工程从1999年10月正式动工,次年5月1日交付使用。它的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一篇“杰作”,它在做活经营城市文章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做活土地文章是盘活存量资产的关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盘活存量资产最有效的手段,城市建设是工业化的载体,可以说,修建一条路,带动两边土地升值,激活一批产业,从而推进工业化进程,为政府增加税源。
据统计,从1999年至20xx年,郴州市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总投入达10.8亿元,相当于前20年投资总和的20倍,其中政府直接投入只占15%,信贷投入占28%,其余57%均靠经营城市而来。今年,该市组织开展了“城镇经营建设管理效益年”活动,市城区通过市场经营又将筹资15亿元,完成11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郴州的第二大手笔是郴江河的治理。郴江河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近7亿元,在规划建设方面,坚持了多目标兼顾的原则。沿江道路及防洪堤坝的建设,不仅仅单纯是解决道路交通和城市防洪问题,还兼顾了改善郴江河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可达性与亲水性,改善沿江单位、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该项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沿江风光带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需求。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更贴近、更融合。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没有个性和文化品位的城市是没有生气和灵魂的城市。在城市扩容过程中,郴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城市品位的提升。
郴州市在这方面的做法,一是提升城市生态品位。郴州自古为林中之邑,南宋诗人吴镒曾留下“他年休歇处,诗里识郴州”的美言,北宋词人秦观更是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千古佳文。根据城市的地理和自然优势,郴州市提出了“以山壮城、以水秀城、以绿美城,把森林搬进城市,让城市变成花园”的口号,在建设中力求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公共建筑和设计达到个体与群落、局部与整体、自然与色彩的和谐统一。先后修建了由人行游道、河西走廊、江滨游园等景观组成的郴江沿江风光带,建设了人民路、国庆路生态园林带、天堂温泉生态园林景区和王仙岭生态旅游区。20xx年,该市实施了“5000棵大树进城工程”,今年3月又开展了“城区绿化月”活动,掀起了全民参与绿化的热潮。城区公共绿地面积都超过了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第二大举措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人民把城市雕塑比喻为“城市的眼睛”,郴州市的城市雕塑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既注重自然景观的开发又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如“苏耽跨鹤”城雕借古寓今,折射出郴州今昔的巨大变化;“神农作耒耜于郴”城雕置身于开阔大气的五岭广场之中,显得庄严凝重,喻示着郴州悠久深厚的历史文脉。
对家乡调查报告篇3
引言:
我的家乡在南阳的一个小农村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的污染。每一次回到家乡就感觉到家乡的空气在一次次的变坏,水质在一次次的变差,这次回到家,就到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做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调查,希望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
一、调查人员:
王晓
二、调查时间:
20xx年8月21日到20xx年8月25日
三、调查方式:
实际走访、观察,记录相关情况。
四、调查地点:
以我们王堂村村部为中心在附近的几个小组进行调查,并进行考察
五、调查内容:
1、水污染情况:
我们村前有一条小河流,从小的时候水是非常的清澈,夏天经常和伙伴去河里洗澡。这次实际走访时发现在我村的东边有一些白色的废水排到水里,由于今年雨水较少,河里的水并不多,这些废水导致河水里弥漫这一种刺鼻的气味。我顺着这废水往上走,发现这废水就是村部的一个刚开的小小的造纸厂的废水顺着沟渠流下来的,而且沟渠的废水气味实在难闻,并且有的地方的废水渗到了农田里,有什么危害暂且不知。然后我又到骑车到十多里外的小龙山水库,发现那里的水还是比较清澈,就是上面有时看到一些塑料袋、饮料瓶之类的垃圾。
2、大气污染情况:
我们村的工厂较少,所有基本上就没有从工厂的排放的废气污染空气。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那里的农民很多都买上了摩托、三轮之类的排尾气的车。在逢集的一天我来到路上,发现大部分赶集的人都摩托之类的污染空气的车,很少有自行车了。这是污染空气的一部分。这次调查时间我们家乡还没有割谷子,但根据我以前的经历知道现在的农民都是请收割机收稻谷,导致稻秆都在田里粉碎了,所以农民就在田里把稻秆给烧了,这是导致大气污染的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就是我们那地方的做饭方式还是最原始的灶台,所以这方面必然还会有一些的大气污染。
3、白色污染情况:
我在附近的几个村庄实地观察发现现在农村的白色污染情况是非常的严重。以前农村人在吃的方面基本上就是自给自足,所以也没有什么白色污染,家里的吃的饭菜绝对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产品。到随着农民的收入越来越多后,农民的物质需求也就提高了。很多村民都是上集市上买东西,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垃圾袋、塑料瓶之类的白色垃圾。在村里的垃圾堆里随处可见这些白色垃圾,而且据我调查发现这些白色垃圾都是直接运到田里处理,和牲畜粪便一块当做肥料来使用,但这些白色垃圾是不可能很快分解的。
4、噪音污染:
我们村噪音污染也十分的严重。噪音能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听觉和身心健康都有损害,还会影响少年儿童智力发展,影响我们的思考和学习。噪音的主要来源是建筑工地上施工的'声音,路上汽车、摩托车喇叭的声音,发动机的声音。建筑工地上,气锤、搅拌机的声音,工人装卸砖头的声音。还有村部发出的喧哗声。这些噪音会影响人们的休息、睡眠、生活和学习。在我们家的附近有一座大菜市场,每天到那里买菜的人都很多,人群发出了喧哗声,再加上公路上交通工具所发出的声音都非常大,影响了我的睡眠、休息和学习。时间一长,那些噪音总会在我的耳边回荡。所以噪音的污染我们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5、特例:农村蓄禽养殖业及相关行业带来的环境问题
我们村有两个养猪厂,虽然这些养猪厂为我们村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在是太大了。调查数据显示,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余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这两个厂的废水都是直接排到水塘里,导致水体发臭变黑,富营养化,蚊蝇滋生,严重污染周围的环境。村里面,某些作坊主甚至将动物皮钉在门板、板凳上,放到道上晾晒,将猪毛等动物鬃毛满街摊晒、气味难闻,蚊蝇大量聚集。由于这些作坊大多位于村里面,从而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人们身心健康、恶化了农村环境卫生。
六:建议
1、 村干部领导要建立长效保洁队伍,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要专人负责,建立保洁队伍,确保村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由专职保洁队员加强村道巡查,及时清理路面垃圾和打捞河道漂浮物;领导要从自己做起,树立榜样。
2、 对于水污染情况村干部要从源头抓起,对造纸厂进行教育和处罚,绝对不能纵容这种只顾自己利益的企业,让这些造纸厂建立自己的污水处理厂(这不现实啊),否则就进行处罚。
3、 对于大气污染,首先农村里并不能限制各自的出行方式,不能让农民都骑自行车去赶集之类的。所以村领导就要积极引导农民的出行习惯,让大多数人养成坐车的习惯,并要降低车费,减轻农民负担。对于田里的稻秆,要组织人员集中处理,减少污染。白色污染也是一样,要建立队伍把农民的垃圾集中起来,拉到处理厂集中处理,让农民不在直接把垃圾运到稻田里。
4、 关于噪音污染要让施工单位尽量不要在人们休息的时候施工,让这些企业知道噪音对人们的危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村部等地要对来这里的人们进行指导,让他们不大声喧哗,不随意吐痰,文明的在公共场合说话办事。对于蓄禽养殖业及相关行业带来的环境问题,要以引导为主,把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进行生态循环养殖,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变废为宝,合理利用。
七、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次实地的走访调查,我对我们村的环境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实这些问题都是现在农村里遇见的常见问题。在自己的童年和小学时代,我基本上就没有出过我们村,那时的环境不说是人间仙境,那也是世外桃源。随着自己上初中、高中、,在村里住的时间就少了,特别是上高中以来,在家的时间更少了。但每次回家都是真真切切的感到家乡的环境不断的变化,在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丢掉了农村特有的气息,多了很多的虚华。经济是在不断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不断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劣,这并不是我想看到的情况。不过环境的变化终究是人的问题,领导的腐败和不作为、老百姓的“自扫屋前雪”都是很大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道德的滑坡。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是真的希望农村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和谐之地,而不是“被和谐”,希望不久的将来像我们这样的村庄能再一次山清水秀、回到以前的纯洁!
对家乡调查报告篇4
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黄河大坝调查环境情况。
我们来到了黄河大坝,让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有吃完羊肉串的竹签,有吃完零食的包装袋,有吃完早餐的白色塑料袋,还有香蕉皮。走着走着我看到一位叔叔吃完了的香蕉皮就随手扔,我连忙拿出照相机,把叔叔扔垃圾的景象拍了下来,并且过去对叔叔说: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保护环境才对。
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
对家乡调查报告篇5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xxxx年xxxx月xxxx号至xxxx年xxxx月xxxx号。
地点:xxxx省xxxx市附近的几个村庄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居民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
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2、按不同人群来说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对家乡调查报告篇6
国庆的一天,我访问爸爸、妈妈、姥姥、姥爷 ,深深了解了家乡几十年来的巨变。我的家乡是吉利区,虽然前些年还是一个小小的农村,但是,经过我们上一代人的努力,终于换来硕果累累。大到城镇建设,小到衣食住行,都有惊人的改善。
在“衣”的方面,从改革开放前单调乏味的蓝绿制服,还打着大大小小的补丁,粗糙简单。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水平大大增加。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就算富裕人家”,买粮食还要粮票,到现在的每日必吃得健康、营养,食品供应现在根本不在话下,水果、糕点、菜肴、海鲜······丰富极了,现在很多人为吃得太多而发愁,以前可从来没有这种烦恼,听说以前还有许多人为营养不良着急呢。
在“住”的方面,原来大片的砖瓦平房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二十多年前,七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宽敞得很。而如今,吉利区住房达到一百多平方米的居民已不少见。而且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语。
在“行”的方面,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社会”,是我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近几年来,我区的私家车数量急剧上升,光是河阳新村到了晚上,找个停车位都难啊。
这些仅仅是我们吉利发展变化的几个方面。随着我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我更加喜爱我的家乡。为了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会付出我最大的努力,好好学习,更要献出自己的一份汗水和力量。
对家乡调查报告通用6篇相关文章: